隨著講解員的腳步,王曉宇和沈佳怡來到了另一個洞窟。
這個洞窟的壁畫描繪的是古代的市井生活。
畫麵中,街道上車水馬龍,行人絡繹不絕。
有挑著擔子的小販,有騎著高頭大馬的官員,還有在街頭嬉戲玩耍的孩童。
沈佳怡興奮地指著畫麵中的一處,說:“曉宇,你看,那裡有人在賣魚呢。
古代的市場也有賣魚的,看來釣魚在古代也是很常見的活動啊。”
王曉宇笑著說:“沒錯,釣魚這項活動曆史悠久,說不定古人釣魚的技巧和咱們現在還有相似之處呢。”
繼續前行,他們來到了一個繪製著《夜半逾城》壁畫的洞窟。
這幅壁畫描繪的是悉達多太子在夜半時分騎馬越過城牆,出家修行的故事。
畫麵中,太子身姿矯健,騎在駿馬上,眼神堅定而決絕。
駿馬騰空而起,四蹄生風,仿佛要衝破畫麵的束縛。
沈佳怡的目光在壁畫上仔細地搜尋著。
突然,她像是發現了新大陸一般,驚喜地喊道:“曉宇,你快看,這裡好像有古人垂釣的場景!”
王曉宇順著她手指的方向看去,果然,在畫麵的角落裡,有一個模糊的身影正坐在河邊,手中拿著一根釣竿,靜靜地垂釣著。
兩人頓時來了興致,湊近壁畫,仔細地研究起來。
由於年代久遠,壁畫上的顏色有些褪色,線條也有些模糊,但依然能大致看出垂釣者的輪廓。
“你看,這個垂釣者的姿勢和我們現在的好像不太一樣。”
沈佳怡說道。王曉宇仔細觀察著,說:“是啊,他坐得很端正,身體微微前傾,釣竿也拿得很穩。
感覺他的重心比較低,可能這樣更有利於控製釣竿。”
他們開始猜測古人釣魚的工具。
沈佳怡指著壁畫上隱隱約約的釣竿形狀,說:“這釣竿看起來好像沒有我們現在的這麼長,而且感覺材質也不太一樣。會不會是竹子做的?”
王曉宇點點頭,說:“很有可能,古代竹子資源豐富,而且竹子韌性好,很適合做釣竿。
不過,這釣竿上好像沒有魚線輪,那他們是怎麼收線和放線的呢?”
兩人陷入了沉思。
過了一會兒,王曉宇突然說道:“我聽說古代有一種叫做‘直竿釣’的方法,就是直接用手來控製魚線的收放。
可能古人就是用的這種方法吧。”
沈佳怡眼睛一亮,說:“有道理,不過這樣對手的技巧要求肯定很高。
而且你看這魚線,好像很細,古代又沒有現在這麼先進的魚線材料,他們是用什麼做的呢?”
他們又把目光投向了壁畫上垂釣者手中的魚線。
雖然畫麵模糊,但還是能看出魚線很纖細。
王曉宇猜測道:“說不定是用蠶絲或者馬尾毛做的。
蠶絲很堅韌,而且很細,馬尾毛也有一定的韌性,都可以用來做魚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