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漢代,青銅神器的複製品也有零星記載,比如西漢時術士辛垣平偽造古鼎,埋於梵音山穀,妄圖借此騙取漢文帝的信任與財富。然而受限於當時的技術局限,此類仿製品並不多見。大規模仿造商周青銅神器的熱潮,則始於宋代。“當朝皇室下令搜羅天下古器,於是各地古墓挖掘蔚然成風,商周神器出土日漸頻繁。新發現的古老神器並未全部落入宮廷之手,大量流入民間珍藏,從而使青銅神器交易合法化,催生了古物交易市場。”林新續道。
“那個年代,青銅神器的收藏蔚然成風。特彆是宋徽宗,堪稱青銅器的忠實信徒!他收集的古青銅器多達兩萬五千餘件,特意建造了宣和聖殿來珍藏,那是世界上最早的、收藏最為豐富的青銅器博物館。”林新沉聲道。
“你的意思是,這兩件青銅器是宋代仿造的?可它們依然屬於宋朝,同樣都是古物,有何不妥?”文修語嘲諷地問。
這一點,他早已心中有數,好友王山也曾提及。此物乃宋代匠人依據商周風貌精心仿製而成。
“算是一種解釋吧!”林新點頭,旋即又搖頭。
眾人困惑,這樣的說法豈非自相矛盾?起初說是現代工藝品,如今又稱是宋代仿製品,真真假假,讓人難以分辨。
“怎麼,你要改口了嗎?”文修語立刻追問……
在神秘的迷霧森林邊緣,林新並未直視眾人,而是宣布:“在古老的瑞光帝國,宮廷仿造的魔法青銅器精妙絕倫,外形仿若真實,然而細部卻常顯草率痕跡。更重要的是,官方仿製品往往烙印著神秘符文,可供追溯曆史的脈絡。而這兩座青銅貔貅,卻無此奧秘文字。”
“難道你否定它們可能出自民間匠人之手?再者,這些是文士書房的珍品,未必需銘刻符文。”文修語反駁,眾所周知,瑞光帝朝的官方青銅器幾乎無一無銘。
“是否官造或民間複製暫且不談。我敢肯定,底座源於瑞光帝國時期。而雕像,則是後來添加的。”林新揭示了這兩座銅貔貅的關鍵秘密。
青銅器的真偽有五大類彆:全偽、部分偽、拚湊真偽、銘文偽、花紋偽。
眼前這兩座銅貔貅顯然屬於第三類。這類偽裝極難辨識,因其真假交織,使人困惑不已。即使在最莊嚴的魔法博物館,也難以避免此類陷阱。
如京都的皇室曆史博物館,展示一件名為“商代鹵”的神器,器身與橫梁的魔紋風格迥異。細察之下,橫梁環接處有微弱的融合跡象,揭示其並非一體鑄成。儘管兩者皆由商代青銅殘片構建,但這整個卣應當是偽造,因鹵不應配如此形態的橫梁。
“不得不承認,當今的魔法工藝令人驚歎。焊接之處幾近無形,幾乎無法察覺。然而,偽劣終究真不了。這上麵的雕像,其金屬元素比例應有差異,色澤微泛金黃。不懂之人或許以為是歲月打磨所致,實則不然!這尊銅貔貅,雕像與底座並非同源鑄造。”此言一出,全場震驚!
這一揭示太過出人意料,文修語心中亦略感惶恐。好友曾提及整體和諧度欠佳,但他僅是直覺,未有確證。
“整件藏品的靈魂在於上方的雕像,而那雕像卻是現代所加,因此其價值將極其有限,甚至可能毫無價值。”林新做出了總結。
“而且,這兩座銅貔貅相似得如同同一模子複製,近乎魔法克隆。在古代,全手工打造,要做到如此一致幾乎是不可能的。如遇此類情況,要麼其中之一為偽,要麼二者皆假。”林新再次拋出驚人之論......
\"畢竟,它們是一對伴侶,在古老的奇幻世界裡,對稱性是神聖的法則。仔細觀察,你會發現這對雕像並肩而立,眼神卻共向一側,這違背了平衡的秩序。\"林新的每一句話,都在文修語的靈魂深處引發震顫,使他的冷靜漸行漸遠。
誰也無法預料,此人竟擁有洞察如此微末細節的眼力,那些被忽視的線索,他卻能逐一揭示其背後的謎團。
\"如果對此仍有異議,那麼請用魔法放大鏡詳察此區域,你會發現刻有神秘的符文‘iii’,我猜那應是一種標記,表明此類雕像是批量生產的產物。\"林新徹底粉碎了文修語的幻想。
現在,看他還能找出什麼借口,你說這是來自宋王朝的遺物,可那時,異域的符文尚未穿越時空的迷霧抵達這片大陸吧?
直到13世紀的晚期,阿拉.伯數字才借助魔導者的旅程傳入中土。在那之前,南宋、金國、西夏、大理、西遼、蒙古以及吐蕃等王國並立,直到後期,蒙古帝國的崛起統一了整個華夏,打開了與中東和歐羅巴的通道,阿拉.伯數字才得以引入。然而,它並未廣泛流傳,更不可能出現在神秘的青銅器上。
文修語的臉色瞬間變得如紙般蒼白,這一鐵證讓他無法翻身。之前的辯解或許尚有餘地,但這最後一點,他無法否認。
\"你在撒謊!\"
\"是否撒謊,一看便知。看來,您這位資深學者也並(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