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等拜見太後!”
何太後走到劉辯身旁站定,目光掃過殿內眾人,最終落在楊賜、黃琬等人身上,緩緩開口道:
“諸位愛卿,陛下的詔書,哀家已經看過了。起初,哀家也如諸位一般,心中難舍。但轉念一想,卻又覺得陛下此舉,實乃明智之舉。”
“諸位不妨捫心自問,自武王入主洛陽以來,我大漢有了哪些變化?北方異族不敢南下牧馬,百姓有了紅薯果腹,不再顛沛流離,水泥路四通八達,商旅往來不絕。這些,難道不是實實在在的功績嗎?”
“哀家知道,諸位擔心漢室宗祀斷絕。但哀家已經要武王保證過了,給與陛下承諾,登基之後,定會保留漢室宗祀,尊奉先帝,厚待陛下,封王食邑,安享天年。”
“武王乃漢室宗親,其先祖劉賀雖曾被廢,但血脈仍在。如今讓位於他,並非改朝換代,而是讓更有能力的劉氏宗親,帶領大漢走向複興。這難道不是為了劉氏天下更好地傳續嗎?”
何太後的聲音不高,卻字字珠璣,擲地有聲。
她沒有指責任何人,隻是擺事實,講道理,將劉昊的功績、承諾以及禪讓的意義娓娓道來。
尤其是那句“並非改朝換代,而是讓更有能力的劉氏宗親帶領大漢走向複興”,更是說到了眾臣的心坎裡。
楊賜、黃琬等人張了張嘴,想要反駁,卻發現自己竟然找不到任何有力的言辭。
天子自願禪讓,太後鼎力支持,理由充分,言辭懇切,他們還能說什麼呢?
大殿內再次陷入寂靜,但這一次,卻不再是之前的凝重壓抑,而是一種塵埃落定的平靜。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何太後看著眾人的反應,滿意地點了點頭,繼續說道:“武王有天子之資,能安定天下,這是毋庸置疑的。哀家在此表個態,哀家支持陛下的決定,同意禪讓!”
隨著何太後這句話落下,殿內終於有人反應過來。
“臣等,支持陛下與太後的決定!”
戲誌才率先出列,高聲附和。
“臣等支持!”
郭嘉、荀彧、劉虞等文武大臣也紛紛出列,齊聲響應。
一時間,響應之聲此起彼伏,響徹大殿。
楊賜、黃琬等老臣麵麵相覷,最終隻能頹然地低下了頭,再也說不出一個“不”字。
他們知道,大勢已去。
禪讓之事,已成定局。
劉昊看著眼前這一幕,心中長舒一口氣。
劉昊上前一步,目光掃過殿內眾臣,最終落在龍椅上的劉辯與何太後身上,緩緩躬身行禮,語氣沉穩而鄭重:“陛下、太後一片赤誠,為天下蒼生計,昊銘感五內。然帝位重器,昊不敢貿然受之,還需再請……”
話未說完,戲誌才已上前一步,朗聲道:“武王此言差矣!陛下禪讓,乃順應民意。太後支持,是為社稷計。武王若再三推辭,反倒是有負陛下與太後的苦心,更負天下萬民之望!”
郭嘉亦附和道:“戲尚書所言極是!如今四海未平,群雄環伺,正需武王登高一呼,方能凝聚人心,掃平寰宇。武王當以天下為念,勿再遲疑!”
殿內響應之聲愈發響亮,武將們按捺不住,張寶大聲道:“我等隨武王南征北戰,見慣了屍山血海,深知唯有武王能安定天下!陛下與太後都已發話,武王再推托,莫非是嫌我等這些將士不夠用命?”
劉昊看著群情激昂的文武,又看了看龍椅上眼神懇切的劉辯,以及何太後投來的鼓勵目光,心中最後一絲猶豫散去。他直起身,朗聲道:“既蒙陛下、太後信任,又承諸位同僚厚望,劉昊便不再推辭!”
喜歡李元霸特性,從收甄宓為妹妹開始請大家收藏:()李元霸特性,從收甄宓為妹妹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