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謹言慎言!”袁樞看向那名老者,“這位先生尊姓大名?”
“老夫孫之獬!”
袁樞覺得這個名字有些耳熟,但一時半刻想不起來是誰。
他怔了怔問道:“你是哪裡人?可曾在朝中為官?”
“老夫淄川人,乃天啟二年進士,後為翰林院檢討,天啟七年擔任順天鄉試主考官。”孫之獬回答。
他的話說了一半,剩下的沒說。
孫之獬之前確實在朝為官。
但是在崇禎元年被朝廷削籍為民。
當時崇禎帝下令毀掉《三朝要典》,孫之獬不同意,抱著《三朝要典》到太廟大哭。
《三朝咬典》共二十四冊,成書於天啟年間,在魏忠賢的支持下編纂而成。
內容主要是萬曆、泰昌和天啟三朝有關梃擊案、紅丸案和移宮案的檔案資料。
由於參與修撰的都是閹黨人,再加上裡麵有很多主觀論斷,所以被崇禎下旨毀掉。
他哭廟的行為徹底惹惱了崇禎,所以才被削籍為民,同時被當時的讀書人所不齒。
曆史上的孫之獬在崇禎時期一直沒有得到啟用。
滿清入關後,他被召入京擔任禮部右侍郎。
小人失勢不可怕,可怕的是重新得誌的行為。
複起後的孫之獬徹底成了滿清的走狗。
當時多爾袞在山海關擊敗李自成後率部進京,並告知沿途百姓:投誠官吏軍民皆著剃發,衣冠悉遵本朝製度。
也就是滿清的剃發令。
當時官員和百姓並未遵守這個製度,滿清也沒有落實,畢竟剛剛入關根基未穩。
有一天。
孫之獬為了逢迎滿清,剃發留辮且身穿滿人官服上朝。
在朝堂上。
滿人官員說他雖然身穿滿人服飾卻是漢人,不讓他和滿人官員站在一起。
漢人官員說他雖是漢人,卻是滿人裝扮,也不能讓和漢人官員戰在一起。
孫之獬站無可站,很是難堪。
惱羞成怒的他立刻給福臨和多爾袞上疏,言:陛下平定中國,萬事鼎新,而衣冠束發之製,獨存漢舊,此乃陛下從中國,非中國從陛下也。
多爾袞認為孫之獬說的有道理,但沒有立刻下令剃發,而是在穩固政權後的次年的六月下達了剃發令。
各地反抗聲音四起,血流成河。
次年秋天,孫之獬告老還鄉時恰逢當地爆發了農民起義。
農民軍攻進淄川活捉孫之獬,在他身上刺滿了針孔,並插上毛發進行懲罰。
最後將其斬首示眾,暴屍荒野。
看著孫之獬“大義凜然”的樣子,登州巡撫袁樞說道:“我記得孫員外是淄川人,來登州作甚?”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