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這不符合打仗的常識。
其次,裝卸火炮時需要找到合適的地點(水深的岸邊)當做臨時碼頭。
要知道當時的河道都是純天然的。
臨時找到適合當碼頭的地方並非一件輕而易舉的事。
所以,明軍隻能隨軍攜帶火炮行進。
若想在崇山峻嶺中攜帶火炮前行,不但影響行軍速度,在選擇行軍路線時也有諸多限製。
如果建奴在一個地勢高且地形狹窄的地方攻阻擊明軍。
明軍火炮和兵力上的優勢都將被抵消。
雙方一旦陷入僵持的局麵,最先無法承受的反而是平遼大軍內部。
明軍的士氣將會隨著時間的推移而慢慢低迷。
王永吉身為平遼總督,當然知道這些弊端。
所以他在這個基礎上做了優化。
在平遼大軍出兵之前,派遣水師從朝鮮登陸。
如果建奴支援朝鮮,那麼必然要分兵。
平遼大軍則趁時出兵。
就算出現了僵持的局麵,平遼大軍也可以用車輪戰的方式使敵軍陷入疲憊之中,打破僵局。
另外。
無數小道消息,錦衣衛情報以及朝鮮人的密函顯示,建奴正在通過朝鮮走私物資。
位置就在海州港。
拿下朝鮮不但讓建奴少了一個盟友,還能摧毀建奴的走私通道。
既打擊了建奴的士氣,又對建奴進行了經濟封鎖。
可謂一舉兩得。
怕就怕建奴不分兵。
收複朝鮮後,明軍還是要麵對要不要分兵的問題。
王永吉第二個方案是分兵出擊。
第一路兵馬從沈陽出發,經撫順,撫順關,薩爾滸後直取赫圖阿拉。
第二路兵馬從遼陽出發,沿著太子河抵達清河堡,穿過鴉鶻關便是赫圖阿拉。
第三路兵馬有兩支。
第一支是收複寬甸堡的黃蜚部。
第二支是鄭成功部。
黃蜚所部兵馬正駐守在寬甸堡一帶。
鄭成功要先攻海州港,斷掉建奴的走私通道。
然後與黃蜚合兵,一起進攻赫圖阿拉。
這三路兵馬中沈陽和寬甸堡兵力為實,遼陽的兵力為虛。
虛虛實實,讓建奴無法分辨明軍主力的位置。
建奴一旦猜錯了明軍的主攻方向,後果已經不言而喻。
“王承恩,”崇禎將王永吉的奏疏向旁邊推了推,“你覺得是分兵好還是集中主力進攻比較合適?”
“奴婢愚鈍,不敢胡言亂語。”王承恩小心翼翼地回答。
“集中主力進攻就怕陷入僵持,分兵合圍又怕被各個擊破,確實有點難辦啊!”崇禎歎息道。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