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言直截了當道:“起初是我看了一部香江作家劉以鬯的作品,叫《對倒》,講的是兩個鄰居發生婚外情,經常在公寓樓梯間相遇。我想正是這兩個靈感的碰撞,最終催生了《花樣年華》。”
聽到“婚外情”三字,全場頓時一片嘩然,議論聲此起彼伏。
台下的媒體更是越發興奮,ICS場刊的記者立馬拋出第二個問題:
“也就是說,《花樣年華》是一部涉及婚外情題材、探討倫理道德的電影嗎?”
“婚外情隻是故事的表麵,這部電影的核心並非是上世紀60年代在香江發生的一段往事。”
方言慢悠悠道:“而是關於一些更基本的東西——我們如何相互聯係,我們如何駕馭欲望與克製,我們如何構建敘事來理解我們的生活……這些問題不會過時,每一代人都必須自己回答。”
“所以,這部電影有彆於其它婚外情題材的故事,並非是奔放、放縱、熱烈。”
龔樰一本正經道:“恰恰相反,是內斂、克製,甚至是壓抑自己心頭的愛。”
眾人驚奇不已,交頭接耳。
“所以為了達到這種效果,我們在剪輯時也儘可能做減法,刪掉了所有多餘的台詞、動作和鏡頭,把真正重要的東西放在了鏡頭之外,通過鏡頭語言的提示,留給觀眾們去想象,讓觀眾心知肚明,卻看不見任何明示,在留白處便生出無限想象,可見與不可見之間張力暗湧。”
龔樰滔滔不絕道。
王佳衛跟著補充了句,總之一切儘在不言中,拍的不是說出口的台詞,而是鏡頭下的情緒暗流。
這一番話徹底地打動了台下的觀眾、評委和媒體,對《花樣年華》越發地感興趣。
在接連地回答幾個問題後,方言眼見順利地吊足胃口,就趁機結束了采訪,快步下台。
龔樰呼出一口氣,“接下來就等著考卷出成績了。”
朱菻寬慰說一定能考出個好成績,畢竟《花樣年華》這回算是占儘天時地利人和。
方言道:“要說地利的話,其實戛納電影節會比威尼斯電影節更好。”
“為什麼?”
龔樰和朱菻異口同聲道。
“因為婚外情在法國可謂是一種特色。”
方言露出玩味的笑容,在13世紀的時候,婚外情文化,即情婦文化在法蘭西逐漸盛行,並且深深根植於其曆史之中,無論是高官文豪、還是普通百姓,那裡都彌漫一種異常旺盛且熾熱的“情欲”。
一直到在18世紀的法國,沙龍文化盛行,男女之間的關係就變得更加複雜而微妙。
在文人雅士和貴婦名媛的推動下,男女間的交往逐漸失去了矜持,變得更為露骨。
例如,當時被譽為“沙龍女王”的蓬帕杜侯爵夫人,不僅以精湛的藝術品味和深厚的文化底蘊經營法國最負盛名的藝術沙龍,更利用這個平台結識了年輕的國王路易十五,並最終成為其“情婦”。
“竟然還有這種事!”
這種見聞,龔樰還是第一次聽見,不免驚愕。
“就是不知道意大利有沒有像法國這種獨特的文化傳統,對婚外情會是什麼樣的觀感?”
方言一邊說,一邊坐在位子上,兩眼直直地盯著逐漸泛光的巨幅銀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