傑克借助工具,小心翼翼地貼近壁畫,從背包中取出放大鏡和便攜式光譜儀。
“這些顏料裡檢測出孔雀石和藍銅礦的成分,是古埃及人常用的礦物顏料。
混合的粘合劑裡,有拉拉尼島特有的樹膠成分。”
傑克興奮地說:“說明這些壁畫是古埃及人與島上原住民合作完成的。
也就是說,拉拉尼島曆史上有古埃及人生活過。”
拉拉尼島本來就是非洲西海岸的一座海島,從地理上,距離埃及一千多公裡,不近,但也不遠。
古埃及人來到拉拉尼島,也完全有可能。
李恨水用英語問傑克:“這洞穴裡會有華夏人的痕跡嗎?”
傑克搖頭道:“沒發現,至少現在沒發現,華夏距離這裡太遠了!
在當代,世界就是地球村,但在遙遠的古代,華夏人遠渡重洋,來到非洲西海岸,難於上青天。
當然,在近代,你們鄭和下西洋來過非洲。”
李恨水很希望洞穴裡出現華夏人的遺跡。
雖然傑克說不太可能,但他認為還是有可能的。
在大航海時代,鄭和下西洋,來過非洲。
在此之前,有沒有華夏人來過非洲?
答案是有的。
萬曉雅突然大叫:“你們看,這裡的壁畫,明顯是華夏唐朝時的仕女圖,還有唐三彩圖!”
李恨水驚喜萬分。
還真的是!
果然,一幅描繪著唐代仕女的壁畫映入眼簾,畫中女子身著襦裙,廣袖飄飄,發髻間簪著金釵,身旁擺放著色彩絢麗的唐三彩駱駝俑與胡人俑。
壁畫旁還刻著幾行模糊的文字,雖然部分已被歲月侵蝕,但依稀能辨認出“寶應”“杜環”等字跡。
李恨水平日裡也喜愛看一些曆史書,一下子就看出名堂:“這是杜環在岩壁上作的畫!”
萬曉雅問:“杜環是誰?”
李恨水介紹道:“杜環是唐代著名旅行家。
唐天寶十年,杜環隨高仙芝在怛邏斯城與大食阿拉伯帝國)軍作戰被俘。
此後的十多年間,他在西亞、非洲旅行,寫了《經行記》一書,是有曆史記錄最早涉足非洲的中國人之一。
想不到,杜環還來到拉拉尼島,並在這裡作畫。
這說明,這座洞穴,古代人並不難進去。也許那時沒有像現在這麼茂密的樹木。”
李恨水接著說:“《經行記》原書失傳。
但杜佑在《通典》卷一百九十三《邊防典》摘引數段,約一千五百字,讓後人能看到《經行記》的一部分。”
萬曉雅突發奇想:“我們會不會在這座山洞裡找到《經行記》原本?”
李恨水說:“在《通典》的記載中,杜環詳述異邦風土人情,但缺失最為關鍵的歸途章節。
如果能在洞穴內發現《經行記》原本,將能填補唐代中外交流的空白,讓我們得以發現這一失傳已久的旅行遊記原本。”
再往前走,洞口越來越小,小到隻有洞穴入口那般大。
有一個向上的陡坡。
如果不上這個陡坡,那就隻能原路返回。
到目前為止,洞穴隻有一個方向向前,裡麵沒有錯綜複雜的洞穴。
但這隻是剛剛進入洞口。
陡坡非常陡峭,接近九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