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區就像一個大工地。
小區破舊不堪。牆麵斑斑駁駁,電動自行車亂停亂放。
老樓要加裝電梯,但電梯安裝一半,停工了。
呂誌偉要上樓看看。
一行人沿著狹窄的樓道往上走,牆麵上到處都是“牛皮癬”小廣告。
金寶仲主動開口:“老舊小區治理成本太高,不如學習借鑒外地的成功經驗,直接劃定拆遷紅線,一拆了之。”
呂誌偉問李恨水:“恨水同誌,對於金市長的提議,你怎麼看?”
“金市長說的是種辦法,”李恨水話鋒一轉,“但紅光社區80%住戶是退休職工,拆遷安置成本每平米高達萬元,且居民大多不願搬離。
我們嘗試的是‘微更新’模式——政府出一部分資金,引入社會資本……”
呂誌偉突然停住腳步,盯著牆角“鄰裡議事廳”標識牌:“恨水同誌,這個議事廳是怎麼運作的?”
“每周六晚上開放,社區乾部、物業、居民代表坐下來商量問題。”
李恨水翻開手機相冊,“上個月有居民反映停車位不足,結果大家一起想辦法,把綠化帶改造成可升降的立體車位,既保留綠化又增加了車位。”
這時,三樓一位住戶探出頭來:“領導,我家水管昨天漏水,社區半小時就來人修好了!”
呂誌偉笑著問:“修水管花錢了嗎?”
“沒呢,這是社區‘互助維修隊’,都是懂技術的居民義務幫忙。”
呂誌偉讚許地點點頭:“很好,這是社區管理的有益探索。老百姓說都好,那才是真的好。
基層治理就是要要解決群眾的急難愁盼。”
在回程車上,呂誌偉特意讓李恨水坐在身邊。
“恨水同誌,城市管理就像照顧一個家,既要考慮長遠規劃,也要在意家人感受。
你在巢東的探索,讓我看到了基層治理的另一種可能。”
李恨水斟酌著說:“謝謝呂書記肯定,我認為,基層治理說到底是人心的治理。
就像紅光社區的電梯工程,停工不是因為資金鏈斷裂,而是居民對采光、噪音的分歧。
我們把決定權交給‘鄰裡議事廳’,讓居民自己商量出補償方案,現在工程即將複工。”
調研結束,呂誌偉主持召開會議。
呂誌偉目光掃過全場,“今天現場看了巢東市的基層治理,感觸很深。所謂百聞不如一見嘛。
有人說城市管理是道單選題——要麼要秩序,要麼要民生。但巢東的經驗告訴我們,這是道多選題。
城市是人的城市,不是水泥的森林。我們搞治理,說到底不是為了讓報表好看,而是讓老百姓舒心……”
會議室裡一片寂靜。
呂誌偉目光投向李恨水:“恨水同誌,你講講‘鄰裡議事廳’的具體運作。”
李恨水先是介紹經驗,然後說:“其實基層治理沒什麼秘訣,就是把話筒交給老百姓,讓他們當主角。”
“說得好!”呂誌偉眼神裡滿是讚許,“現在有些乾部,開口閉口‘頂層設計’,卻連群眾家門口的路燈壞了都不知道!”
喜歡職場風流請大家收藏:()職場風流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