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宋太宗辭世後,他的第三個兒子趙恒承繼大統,曆史上稱為宋真宗。宋真宗雖然身為一國之君,但性格較為軟弱。而在同時期的遼國,蕭綽蕭太後卻以她的巾幗英姿和卓越的領導力掌舵國政,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趙恒登基後不過數年,遼國的蕭太後便率領著二十萬大軍揮師南下,意圖攻取北宋。眼見遼軍勢如破竹,直逼北宋的都城開封,北宋國內頓時陷入了恐慌的漩渦。朝中的重臣們大多主張與遼國妥協退讓,以避免戰爭帶來的損失,甚至有人提出了遷都的極端建議。
在這緊要關頭,宋真宗感到前所未有的迷茫和無助,他隻得向當朝宰相寇準尋求建議。寇準,這位朝中唯一堅持主戰的大臣,毫不猶豫地表示:“那些提議遷都的人,簡直是國家的罪人!”他進一步強調,當前軍情緊急,唯有真宗禦駕親征,方能振奮士氣,扭轉戰局。
在寇準的堅定勸說下,宋真宗最終決定親自前往前線,為將士們加油打氣。在寇準主戰派的精心策劃和英勇抵抗下,北宋軍隊以少勝多,成功擊退了遼軍的進攻,同時也讓朝中那些主張妥協的聲音徹底消失。
其實,寇準早在宋太宗時期就已經入仕為官。他出身貧寒,但父親曾是後晉時期的進士,學識淵博。父親去世後,母親依然堅持對他的教育。寇準自幼聰明伶俐,勤奮好學,有著強烈的求知欲和上進心。少年時代的他就已經熟讀《春秋三傳》,這為他日後在官場的成就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寇準,這位才華橫溢的青年,年僅十八歲便一舉考取了進士,從此踏上了他的仕途生涯。他性格正直,堅守原則,從不趨炎附勢,以清廉和公正贏得了民心,同時也得到了宋太宗的青睞和讚賞。
寇準直言敢諫,不畏強權,他的直言不諱讓宋太宗深感敬佩,甚至將他與唐太宗時期的諫臣魏徵相提並論。在宋太宗時期,朝中有兩起受賄案件引發了公眾的廣泛關注。然而,這兩起案件的處理結果卻令人大跌眼鏡,其中罪行更為嚴重的官員卻得到了較輕的處罰,這背後正是因為他有一個身為參政的兄長王沔在暗中庇護。
寇準得知此事後,內心無法平靜。他認為這樣的處理結果是對法律的褻瀆,更是對正義的踐踏。於是,在第二年春季的旱災之際,他借機向宋太宗進言,指出朝中量刑不公,上天才會以旱災示警。在宋太宗的詢問下,寇準詳細稟報了去年那兩起受賄案件的處理情況,使包庇親弟的王沔被追責。這一事件讓宋太宗更加欣賞寇準的才華和正直,將他調入樞密院擔任要職,掌管軍政大權。
當宋真宗即位後,北宋的軍事形勢岌岌可危,軍隊接連在遼軍的攻勢下遭受重創。麵對這一危機局麵,當朝宰相李沆和畢士安聯名向宋真宗舉薦了寇準。畢士安對真宗說:“寇準為人耿直,嫉惡如仇,對國家忠心耿耿。在危機時刻,他能夠迅速作出決斷,保護國家免受外敵侵擾。現在遼國大舉進攻我國,放眼天下,能夠守護我大宋的唯有寇準一人。”
宋真宗采納了畢士安的建議,迅速將寇準冊封為宰相。寇準果然不負眾望,在遼軍壓境之際,他成功說服了宋真宗禦駕親征,提升了軍隊的士氣。同時,他又將主張求和的王欽若調往前線,以防其再次乾擾戰局的判斷。在詳細偵察和深思熟慮後,寇準製定了全麵的抗遼策略。
一個月後,遼軍的鐵騎踏平了河北的廣袤土地,一路南下直至澶州,與北宋的都城開封僅一河之隔。麵對如此緊迫的局勢,宋真宗深知,若再不履行對寇準的承諾,親自領兵出征,北宋的江山恐怕將危在旦夕。雖然朝中眾多大臣仍對寇準的提議心存疑慮,但真宗卻堅定地選擇了信任,毅然決定北上抗敵。
然而,當抵達韋城時,真宗卻開始猶豫不決。前線不斷傳來的緊急軍情,讓他感到遼軍的逼近如同懸在頭頂的利劍,一些大臣趁機勸說真宗放棄親征,暫避金陵。
麵對這些聲音,寇準堅定地對真宗說:“陛下,此刻正是國家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我們隻能前進,不能後退。您作為一國之君,若在此刻退縮,將士們的士氣必將大受打擊,挽回敗局更是無從談起。但如果您能親臨前線,將士們必將受到鼓舞,轉敗為勝的希望便大增。”
與此同時,時任殿前都指揮使的高瓊也站了出來,力挺寇準的觀點,勸說真宗繼續前行。在他們的共同努力下,真宗終於下定了決心。
然而,當抵達澶州南城時,真宗又陷入了恐懼之中。澶州被黃河一分為二,北城正麵臨著遼軍的猛烈進攻。真宗隻想停留在相對安全的南城,不願冒險渡過黃河進入北城。無論寇準如何勸說,真宗都難以克服內心的恐懼。
無奈之下,寇準隻得向高瓊求助。兩人一同麵見真宗,高瓊直言不諱地對真宗說:“陛下,如果您想逃到江南避難,那麼軍中的將士們是不會追隨您的。他們的父母、妻子、兒女都留在開封城,他們不可能拋下自己的親人獨自逃生。因此,請陛下打消後退的念頭,立即渡過黃河前往澶州北城!”在高瓊的堅定勸說下,真宗終於鼓起勇氣,決定渡過黃河,親臨前線指揮作戰。
在真宗身邊,還有一位名叫馮拯的樞密院事。當高瓊以直率之語激勵真宗時,馮拯卻嚴厲地責備高瓊對皇上的不敬。對此,高瓊毫不客氣地反駁:“馮大人,您雖位居高位,但您的職責在於謀劃和書寫,而非親臨戰場。若您僅憑筆墨便能擊退遼軍,那又何需我等將士浴血奮戰?”言罷,高瓊不再理會馮拯的責備,徑直命人備好車駕,將真宗送往了澶州北城。
當北城的將士們看到真宗真的出現在城樓上時,他們心中的恐懼與不安瞬間消散,取而代之的是無儘的欣喜與鬥誌。這股士氣如燎原之火,迅速在軍隊中蔓延開來,北宋軍隊也因此一掃之前的頹勢,開始在對抗遼軍的戰爭中取得節節勝利。
不久後,張環將軍在戰場上更是憑借一箭之威,射殺了遼軍大將蕭撻凜,這一壯舉讓遼軍士氣大挫,一蹶不振。宋遼兩軍因此進入了對峙狀態,遼國的蕭太後見局勢不利,便主動向真宗提出了議和的要求。這一提議正中真宗下懷,他本就不願再與遼軍糾纏下去。
然而,對於議和之事,寇準卻堅決反對。他認為這是對國家尊嚴的踐踏,是對將士們浴血奮戰的背叛。但朝中的妥協派卻借機汙蔑寇準有起兵謀反之心,麵對這樣的汙蔑,寇準雖心中坦蕩,但也深知無法與這些敗類爭辯。最終,他不得不妥協,同意了“澶淵之盟”。這一盟約雖然為北宋換來了暫時的和平,但卻要求北宋每年向遼進貢大量財物,這無疑是對北宋的極大剝削。
在“澶淵之盟”的約束下,宋遼兩國進入了長時間的和平共處階段。但寇準在朝中的地位卻日益下降,兩年後被迫辭去了宰相一職。十餘年後,他雖再度入朝擔任宰相,但依舊無法擺脫被排擠的命運。幾年後,寇準被貶至衡州,在憂鬱與病痛的折磨下離世。
寇準去世後,他的妻子宋氏將他的靈柩運回洛陽。沿途的百姓為表達對這位忠臣的敬意與哀悼之情,紛紛在地上插上竹子祭拜。這些竹子竟然奇跡般地活了下來並茁壯成長成一片竹林人們將其稱為“相公竹”並在竹林旁建起了“寇公祠”。明朝文人戴嘉猷途經此地時深受感動寫下了“萬古忠魂依海角,當年枯竹到雷陽”的詩句來歌頌這位一代名相寇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