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周世宗柴榮英年早逝,其子柴宗訓被扶上皇位,成為恭帝。當時,柴宗訓年僅七歲,朝政大權實則掌握在符太後和宰相範質手中。然而,就在第二年的正月初一,曾被後周世宗擊敗的北漢與遼國聯軍再度卷土重來,威脅著後周的安寧。符太後心憂如焚,麵對強敵卻束手無策,隻得向宰相範質求助。
範質深思熟慮後,認為唯有禁軍統帥趙匡胤能挽救後周於危難之中。趙匡胤,出身於軍旅世家,自幼便跟隨父親顛沛流離,嘗儘人間苦楚。成年後,他憑借強健的體魄和一身武藝投身軍旅,最初在後漢大將郭威麾下效力,深得其器重。後來,郭威建立後周並登基為帝,趙匡胤也隨之步步高升,最終成為皇帝親軍的最高指揮官。
與眾不同的是,趙匡胤雖為武將,卻酷愛讀書。他深知讀書能夠充實心靈、提升自我,為將來的大業打下堅實基礎。因此,他始終堅持不懈地學習,直至後來登上皇位,一統天下。
柴榮在世時,曾有人誣告趙匡胤貪腐,說他搜刮的財寶需用大車裝載。然而,當柴榮派人搜查時,卻發現車裡隻有滿滿的書籍。趙匡胤建立北宋後,更是重用文人,鼓勵將領和大臣們讀書學習。
然而,趙匡胤的野心遠不止於此。後周開始動蕩不安之際,身為禁軍統帥的趙匡胤與弟弟趙匡義以及禁軍將領石守信等人開始暗中策劃叛亂。範質對趙匡胤的野心一無所知,當他請求趙匡胤出兵抵禦外敵時,趙匡胤卻以兵力不足為由拒絕。麵對軍情緊急、刻不容緩的局麵,範質無奈地將後周的最高軍權交予趙匡胤。至此,趙匡胤完全掌控了全國的軍隊。
正月初三,趙匡胤率領著雄壯的軍隊從開封出發,夜幕降臨時,他們抵達了陳橋驛並紮下營寨。趙匡胤早有預謀,當晚他巧妙地假裝醉酒,實則暗中部署。
隨著夜色的加深,軍營中開始流傳一種聲音:年幼的皇帝無法親政,將士們在前線浴血奮戰,但功績卻難以被知曉。這種聲音漸漸演變成一種呼聲——在出征之前,我們應當擁立英勇善戰、深受眾望的趙匡胤為帝,這樣我們上戰場將更有鬥誌,為國家效命更加堅定。
這種呼聲並非偶然,而是趙匡胤精心策劃的結果。他的親信趙匡義和趙普在關鍵時刻,煽動並鼓勵將士們,最終在一陣熱烈的討論和激動中,他們合力將一件象征皇權的黃袍披在了趙匡胤的身上。
緊接著,全軍將士齊刷刷地跪在趙匡胤麵前,高呼“萬歲”,聲音震天動地,回蕩在陳橋驛的夜空。趙匡胤雖然表麵上裝出為難和推辭的樣子,但內心早已準備好接受這一切。他“勉為其難”地接受了將士們的擁戴,並承諾將帶領他們走向更加輝煌的未來。
趙匡胤隨即率領軍隊返回開封,而守城的將領石守信等人早已是他的同謀。當趙匡胤的軍隊抵達開封城下時,城門迅速打開,他的軍隊如潮水般湧入城中,迅速占領了全城。
朝中的文武百官看到趙匡胤已經掌控了局勢,明白後周已是大勢已去。於是,他們宣布年幼的柴宗訓將帝位禪讓給趙匡胤。就這樣,後周在趙匡胤的精心策劃和英勇領導下,輕而易舉地落入了他的手中。陳橋兵變以趙匡胤的勝利而告終,他也因此登上了皇帝的寶座。
即位後,趙匡胤改國號為“宋”,這個由他所建立的宋朝政權在曆史上被稱為“北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