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自己不願意興師動眾去泰山封禪。
但是,被臣下認可,被天下人認可治理功績,這是一件很值得高興的事情。
登基之後,所求有此。
而且,封禪這種事情。
也不能臣子一提出來,自己就屁顛屁顛的同意了。
跟當初登基一樣。
總要矜持一些吧。
李複眼瞅著朝堂之中,臣子勸諫,李世民在矜持。
倒是也能明白。
封禪這種事情,興師動眾的。
皇帝彰顯名聲,臣子也是如此。
畢竟,皇帝治理天下的功勞,也離不開臣子的輔佐。
如果說皇帝去泰山封禪了,那這一朝的臣子,也是能在史書上留下好名聲的。
這不是皇帝一個人的功勞,而是整個朝廷的功勞。
後世會說,貞觀一朝,君臣如何如何,封禪泰山,彰顯文治武功。
曆史上,李二鳳的確是沒有去泰山封禪。
畢竟如果從曆史的角度上來講,幾百年後,泰山還有一劫。
這一劫過去之後,就再也沒有皇帝去泰山封禪了。
洪武大帝朱元璋驅逐北元,恢複華夏正統,沒去。
康熙平三番,收台灣,三征噶爾丹,也沒去。
就連自稱十全老人,全國各地到處浪的敗家子,都沒去。
這就能看得出來,泰山的這一遭遇,有多過分了。
渭水之盟被李二鳳視為抹不掉的屈辱,天天想,日日惦念,朝廷上下,都快成魔障了。
李世民做夢都要打草原。
李靖這個平日低調的,都站出來,說要帶兵平定草原。
甚至魏征都不反對。
就是要打草原,要洗刷這一屈辱。
君臣群策群力。
但是澶淵之盟這事兒。
賄賂賄賂大臣,偽造天書,自導自演祥瑞,吹捧天命所歸.........
君臣之間,一場鬨劇,泰山給他們背個黑鍋,徹底終結了封禪,隻剩下了祭祀的名頭。
此時,魏征站了出來。
李複眼睛一亮。
李二鳳沒去給泰山拉逼格的重要人物來了。
“陛下,臣以為,不可。”
李世民挑了挑眉,伸手摸了摸自己的兩撇小胡子。
“你,不同意封禪?”
“因為朕的功不高?”
魏征垂眸:“當然功高。”
“那是因為德未厚邪?”李世民再問。
“陛下當然德厚。”
李世民換了個姿勢靠在椅子上:“那麼,是因為中原不夠安定?”
“已然安定。”
“四夷未服邪?”李世民嘴角微微揚起。
“服矣。”
“五穀不夠豐登?”
“五穀當然豐登。”
李複驚訝的看著兩人對問對答。
魏征,你快要把李二鳳整破防了。
他說他不樂意去,這話有待商榷,不一定真的不想去,也可能是不想去,也可能是自謙,推脫一二,等著你們搭台階呢。
但是你這麼一說。
他會破防的。
他還在輸出.....
“符瑞未至?”李世民反問。
魏征思索一會兒,答道:“符瑞,當然有苻瑞。”
李世民好奇:“那你為什麼不同意啊?”
我自己不願意去是我高風亮節。
你說不同意,那我就不同意你的不同意了。
“陛下,雖然有陛下說的以上六點,但是畢竟我們所承受的是隋末大亂之後啊。
戶口未複,倉廩尚虛,而車駕東巡,千乘萬騎,沿途供應的,朝廷花費的,都不是那麼容易承擔的。”
“這樣一次封禪,就算是不收賦稅,也抵償不了百姓的勞苦。”
“那麼,與其崇尚封禪的虛名而得到實際的害處,陛下為什麼要封禪呢?”
李世民微微頷首。
傷害百姓的事情,不是一個明君所為。
“臣以為,魏監說的,有道理。”
率先提出封禪這件事的張玄素,聽過魏征的話之後,也認為,封禪這種事,現在就算是不封,也可以。
先前隻是聽武士彠和蕭瑀說起,陛下的功勞,已經可以封禪了。
畢竟,一統中原,平定草原,恢複民力,四夷賓服,有天可汗的尊稱。
的確是足夠。
可是聽魏征一說,自己還是想的太少了。
這些功勞是真,而現實情況,大唐如今比不上隋朝,也是真。
“治天下當做事簡儉,少收賦稅,現在,我大唐民力還不比隋朝。”
”前不久,陛下曾下詔,要整治洛陽宮乾陽殿,還要親自到洛陽去,人力物力,征調頻繁,百姓會有怨氣,所以,土木之工不宜擅動,臣恐怕陛下之過,會甚於隋煬帝。”
李世民的麵色嚴肅起來,伸手指著張玄素。
“你說朕,不如隋煬帝?”
“那朕,比起桀紂王怎麼樣呢?”
張玄素拱手:“臣擔心,宮殿建成了,你我君臣又處在刀兵動亂之中了。”
“臣聽說,收複洛陽的時候,太上皇下詔說要燒掉洛陽的宮殿,是陛下說,宮殿的磚瓦木材還可以用,不如把它拆了,分給貧苦的百姓,雖然沒有照著太上皇的旨意去做,但是天下人都在稱讚陛下的盛德。”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若是今天又要大興土木,這前後十年,一拆一建,陛下,天下會怎麼想。”
李世民微微頷首。
是這麼個道理。
“朕本來是想,這個洛陽不是地處中央嘛,經營一番,也能方便四方百姓,但是張玄素這麼一說,朕就算是去洛陽露天坐著,也不能說辛苦了,整治洛陽宮乾陽殿的事情,就這麼算了。”
“還有,賜給張玄素二百匹絹綢,朕升遷你為,太子宮右庶子。”
“謝陛下。”張玄素拱手應聲。
“陛下聖明!”李複拱手稱讚。
都到這個氣氛了,得說兩句。
因為,看到好處了.......
李世民目光看向李複。
“哦?你說朕聖明?”
嘴角帶上幾分笑意。
“聖明在何處啊?”
“張公勸諫,就事論事,便是拿著陛下與隋煬帝相比較,陛下不也沒生氣嗎?”李複笑道:“當初臣經辦大雲寺的案子,最終拆除寺廟,將寺廟的磚石木料分給周圍的窮苦百姓,也是效仿陛下當年在洛陽的作為。”
“陛下為臣等,做了個好的榜樣。”
李世民努力的壓著自己的嘴角,微微頷首。
這事兒,自己倒是知道。
“臣以為,魏監所言,封禪沿途,勞民傷財,耗費頗大,對於朝廷,對於百姓,都是一種負擔,與其將人力物力都耗費在封禪上,不如讓朝廷辦點更實在的事。”
李複這一張嘴,李世民就聽出來,他是話裡有話了。
“哦,那你覺得,什麼是實在事呢?”李世民問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