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肆葉護已經逃竄到了康居,西突厥的人想著將泥孰從焉耆迎回,立為可汗。”
李複聽了半天。
“這樣的話,焉耆庇護了泥孰,若是泥孰做了可汗,不說感念焉耆的庇護之恩,也不至於跟高昌混在一起,針對泥孰吧?”李複將自己的疑惑說了出來。
李世民卻是笑了笑。
“西域的事情,你可說不準,萬一若是泥孰在焉耆日子過的不好呢?”
“若是在焉耆被羞辱了,日子過的不好,心中有怨恨呢?”
“這些可都是說不準的。”
“而且,泥孰著使者送信來大唐,說要歸附大唐。”李世民說道:“朕已經跟朝臣們商議,讓鴻臚寺的人前去冊立泥孰的可汗位了。”
“那這樣的話,西突厥就算是平定了?”李複好奇:“那,焉耆對西突厥的新可汗有收留活命之恩,高昌再攻打焉耆的話,西突厥會坐視不理嗎?”
李世民搖頭。
“懷仁,你不明白,中原之外的番邦,他們是沒有禮法可言的,在那裡,任何事情都會發生。”
“咱們,不能以中原人的想法去揣摩他們的行為。”
“西域的人,他們的國家所在的地方,環境比中原惡劣,因此,他們想要生存下去,就要不斷的爭鬥,蠶食,強大的吞並弱小的,有恩有怨,並不影響他們的行為。”
“更何況,西域的番邦,他們更換首領的速度,並不慢,這些,咱們大唐也就睜一隻眼閉一隻眼,他們自己內部爭鬥勝利之後,向大唐稱臣,我就派遣使者過去,冊封他們。”
“至於他們自己國家內部的事情,當初也說了,大唐是管不過來的,就讓他們自己管去吧。”
“他們之間的爭鬥,大唐想管就管,不想管,也多的是理由和借口。”
李複點頭。
明白了。
有好處就管,沒有好處,就不管。
大唐的兵馬一動,耗費也不低,那這些損耗要算誰的?
大唐又不是活菩薩。
說出兵就出兵,出兵幫著彆人評判去。
花銷不給報銷,光是來回路費就不是一筆小數目。
西域的鬥爭,就像是如今西突厥內部的鬥爭一樣,或許就一年內部打好幾場,誰贏了誰就是首領,他們並不講究什麼首領的正統性。
就像是野獸一樣,誰厲害,誰是王。
“所以說,高昌要是對焉耆動兵,西突厥不一定會管,焉耆如果派遣使者去西突厥,麵見泥孰,沒有足夠打動他們的好處,泥孰也不會出兵的。“
“泥孰這個可汗的位置,名頭上,是大唐冊封的,實際上,是他們內部冊立的,一個剛剛從彆的國家返回西突厥的可汗,他手裡,能有多少權力呢?“
“西突厥到底是誰說的算,還不一定呢。“李世民笑著摸了摸自己的小胡子。
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不過,不管西突厥管不管,大唐若是出兵,他也得靠邊站。“李世民一臉自信。
區區殘餘歸降的西突厥罷了。
當年頡利可汗這麼囂張,現在不也在邊境的宅子裡,每天看著他手底下的人放羊嗎?
為了不讓頡利可汗在長安得抑鬱症,李世民把他送到了大唐邊境,封了官,讓他在那邊守著草原放羊呢。
對付東突厥的辦法,當然也可以拿來對付西突厥,一招鮮,吃遍天,管用都行。
反正都是突厥,都是在草原上靠著放羊養牛過活的。
“那……陛下,我們現在就靜觀其變?”李複問道。
“先讓鴻臚寺的人去完成冊封,看看泥孰的反應,也看看高昌接下來的動作。西域這盤棋,不急,朕有的是耐心和他們慢慢下。”
最好是,西突厥不管,高昌依舊一意孤行,攻打焉耆,焉耆不敵,自會派使者到長安,求著咱們出兵。“李世民笑道:“如此,名正言順。”
“希望如此,大唐取高昌,這是個好機會。”李複應和著。
說起大唐攻打高昌的話,就繞不開李靖的好學生。
侯君集。
他滅高昌之後,在高昌可是發了筆大財,因此朝堂上參他的奏章就跟雪花一樣落在了李世民的桌案上。
但是侯君集這樣做,你彆說,你還真彆說,李複喜歡。
都打仗了,你死我活的拚殺了,打贏了,補充點損失怎麼了?
一打仗就虧錢,一打仗就虧錢。
怎麼武德年間,人家突厥一打仗就發財呢?
靠著打仗發財,把自身發展的壯壯的。
怎麼就大唐出去打仗,就要虧本呢?
朝堂上的人是算賬算不明白嗎?
倒也不是,他們能算明白,就是明麵上大家都顧及名聲,不願意當這個壞人。
一旦有人要做這個壞人了,他們還會站出來標榜自己是好人。
但是背地裡醃臢人的事也沒少做。
要說雙標,也沒人比得過這幫人。
打仗虧本的前車之鑒才過去多久?
楊廣三征高句麗就是個例子,耗儘國力民力,卻一無所獲,最終天下大亂。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大唐吸取前朝的教訓,用兵方麵,還是謹慎的。
不然渭水之盟的恥辱,也不會等到貞觀四年。
足足四年啊,君臣四年來心裡都惦記著這回事,李靖連覺都睡不好。
正事商量完之後,李複反應過來。
大唐要打高昌,是即將打,但是還沒有打,一切還要等到西域那邊的百騎司傳遞消息回來呢。
而且,朝堂上也要過一遍,畢竟出兵,不是什麼小事。
那這麼著急忙慌的找自己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