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二嫂的這個“買”,正如陸瑤所說,不是單純的買方子,而是買的“生意加強檔服務”。
“首先,我得讓你明白,你為什麼需要買這個方子。給你的這個指點,是基於你之前買了第一檔基礎檔後,才享受到的第二檔的指導。”陸瑤坐直了身子,開始認真指點了。
楊二嫂現在的生意是不錯的。
但陸瑤通過觀察和詢問,得知楊二嫂這買賣,主要就是中午和傍晚這兩頓飯菜的收入。
一個飲食類的生意,隻有中午和下午這兩次的買賣不行。
陸瑤在加強檔裡給出的“增加掙錢項目,拓寬收入來源”的建議就是把早餐也加上。
之前陸瑤就發現,這楊二嫂有個絕活,十分擅長熬粥。
她店裡的各種大米、小米、豆子粥,還有麵糊糊,都很受歡迎。
於是陸瑤建議她早餐做簡單些,主打一個粥+麵食,再配點自製的小鹹菜。
管飽,簡單,實惠。
多個早餐,就能多項收入。
楊二嫂的小吃店,就能從每天的兩份收入,變成三份收入。
這是加強檔首先的經營思路,接下來的就是那與眾不同的小吃方子了。
配合著新開拓的早餐業務,陸瑤給的吃食方子是粥。
如果還是那些市麵上常見的粥的話,就體現不出金手指大師的水平來了。
陸瑤拋出的,是這個世界裡還不曾有過的一種肉粥——糝。
這可是她前世裡的傳統名吃,在她所在的那個城市裡非常流行。
很多居民早上懶得做飯,起來後就去樓下的糝館裡要一份糝,再加兩根油條,或者再加一小碟薄薄的牛肉片。
那小日子,是真的滋潤!
陸瑤來到這個世界後,發現平安縣這一帶沒有這樣的小吃。
有心和彆人打聽時,發現彆人也不知道是啥。
於是陸瑤大膽猜測,這個世界裡還沒有糝。
沒有就好。沒有就可以隨意改編了。
比如這“糝”字,在前世就很有來頭,光傳說好幾種。
流傳的最廣的,是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經過郯城馬頭鎮時,想品品當地的名吃。
當地的官員就把這種味道獨特的早餐獻了上來,乾隆一嘗,感覺十分可口,就隨口問了一句“這是啥(糝)?”
巧了,這個“啥”字和當地的方言裡的這種肉粥念法很接近,於是地方官員忙點頭“這是啥(糝),這是啥(糝)。”
於是,天子的隨口一問就成了它後來的名字——糝。
所以,在陸瑤的前世,“糝”這個字,字典裡念shen,在她家鄉的方言裡念sa。
不過陸瑤告訴楊二嫂時,用的還是shen的發音。
至於製作方法,陸瑤是會的。
楊二嫂不認字,陸瑤隻能手把手的傳授給她,仔細的告訴她每一個步驟。
“這糝還要用雞湯做底?”楊二嫂從來沒熬過這麼複雜的粥,或者說,她沒有熬過這樣的“肉粥”。
頭一次做,感覺震驚極了。
原來粥,還可以這樣熬嗎?和這裡的人們,祖祖輩輩喝的粥,感覺很不一樣啊。
“所以這就是與眾不同啊!誰能想的到你這粥的底湯,是用雞熬的呢!”陸瑤神秘一笑。
雞湯加麥仁熬粥,還加入了麵粉糊勾芡,又撒上了細細的雞肉絲。
最後還加了鹽、胡椒、蔥薑等調料。
如果這裡的人們沒有肉粥的製作概念的話,一時半會兒的是想象不出這做法的。
“大師的配方果然精妙啊!”已經聞到糝粥香味的楊二嫂,忍不住朝陸瑤豎起了大拇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