話說趙塵正在為如何破營陵城而犯愁,忽然有一名身材矮小,麵色黃瘦的文人前來獻計。
此人名為邴原,自稱與王修乃好友,願意說服王修歸降,助趙塵拿下營陵城。
趙塵大喜,從邴原之計,請邴原即刻出發前往營陵。
營陵城前,邴原緩緩而至。
城中守將大喊“汝乃何人?若在靠近城牆一步,我等便放箭了。”
邴原雙眼有神,鎮定地目視前方,頭微微抬起回道“請王叔治出來說話,吾乃其好友邴原也。”
城上將士聽聞,四下觀察了片刻,確認沒有其他人,便回道“先生稍候。”
將士也不敢耽擱,若是真如城下之人所言,他卻驅趕走了他,極有可能會被王從事責罰。
若是城下之人並非真言,量他文弱書生也掀不起風浪。
不管如何盤算,都是去叫王修來的劃算。
片刻功夫,王修匆匆而來。
邴原在城下看著探出頭來的王修,笑道“叔治彆來無恙!”
王修欣喜中帶著些許疑惑,問“根矩如何來營陵了?”
邴原了解王修的秉性,耿直堅定,若是有一言兩語說謊,恐怕這個城他都進不去。
所以,邴原直言“叔治,今日前來是分析營陵城形勢的。”
王修見邴原雙眼真誠,沒有閃躲,也並非無其他目的,便開了城門。
邴原進城後,跟著王修到了府邸。
說起邴原與王修,還有一段小故事。
孔融為北海太守之時,王修被推舉為孝廉。
但他不同意,想要讓給邴原。
孔融沒有答應,寫信給王修說“邴原是當世之賢,我也知道。當年高陽氏有才子八人,堯沒有任用,之後舜任用了他們。邴原可謂是不愁無位之士,讓他給之後的賢人推舉不也可以嗎!”
王修再次推辭,孔融又寫信說“你清身潔行,曆經多難考驗,籌謀少有過失,良言屢出不倦。我嘉獎你的功勳,回報你的美德,希望你能被王庭提拔重用,這可以推辭嗎!”
可見,孔融對王修之才十分肯定,多次請他出來協助自己治理北海。
但是在王修眼裡,邴原之才要比他更好。
王修府邸的大堂上,邴原品著手中的好茶,微笑著觀察周邊。
營陵並非王修的主要居所,府邸內也隻是有些許人員打掃,並無其他人。
但卻並非是一個適合說話之地。
王修見邴原些許拘謹,時常環顧左右,話語間又有保留,忽然明白了他的意思。
他將邴原引到書房,屏蔽左右,笑問“根矩先生,有何事儘管道來。”
邴原滿意地點了點頭,開口道“叔治之才,天下皆知。自袁譚袁公子治理青州以來,雖平定了青州混亂局麵,百姓也為袁譚之勝倍感欣喜。但如今,袁譚重用群小,聽信近言,縱情奢淫,不知耕織收獲之艱。華彥、孔順皆為奸佞小人,袁譚卻頗為信任,視為心腹;而叔治乃有才之人,不過充官數爾,著實可惜。”
王修聽聞,眼神中忽然飄過些許惋惜和遲疑,當初他心懷抱負來助袁譚治理青州,卻不曾想袁譚隻是淡淡說了一句,“好!”
事到如今,也算是安定下來了,王修也不願意再多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