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曆經了磨難啊。>
<這些都是成聖人的一部分。>
[明正德帝朱厚照:不許說父皇!]
[明嘉靖帝朱厚熜:光幕這話也沒錯,伯父對文官們太好了。]
[宋慶曆元年範仲淹:“寧可舍身,也要取義”此等做法令人佩服。]
[唐玄宗李隆基:弘治帝縱容皇後一家的行為算什麼明君。]
[武周太平公主:某些人連自己的妻兒都殺,嗬自是不懂。]
[明洪武帝朱元璋:能從詔獄裡出來,確實是有些本事。]
……
唐太宗李世民和房玄齡等人閒聊,“弘治中興?”
“真要做到天下小康,百姓富庶何其難得。”
“但觀這弘治帝的所為,並不能讓人信服他能做到。”
李世民默默再講光幕上對弘治時期的生活念了一遍,“朕可不想隻做到史書上的盛世,要百姓們人人都信,那才是真正的天下小康、百姓富庶的盛世”
……
朱厚照也才登基三年,在麵對朝臣時偶爾會想起父皇,會想父皇遇到這些事情會怎麼做。
“他肯定是聽內閣的話。”
光幕評論沒有說錯,朱厚照確實是如評論中那樣想的。
他不喜歡不受控製,不喜歡文官對他壓迫,他會想明明自己才是皇帝,他才不要做被蒙蔽耳目的傀儡!
“四十廷杖啊。”
“朕想起來了,他是不是被劉瑾害的?”
“竟然還經曆了投江的事!”
劉瑾早已被淩遲處死,朱厚照這時恨不得再把他扒出來千刀萬剮。
其實光幕講到這裡,正德朝最深有所感的是太後的兄弟……
他們那是欺男霸女,大肆圈地,要不是太後護著早就……
想到母後的那幾個兄弟自己的舅舅,朱厚照就暗自咬牙,“麻煩。”
……
【路途的凶險,道路的崎嶇,都沒能打倒王陽明。相反,在沿途他因看到了更多的民生有了感悟。
正德三年,王陽明終於到達了貴州龍場。
37歲這年,王陽明在龍場絕境求生,龍場這裡隻有土著小民居住的小村寨,剛去的時候王陽明麵臨沒地方住和語言不通的窘境。
四處呈現的是未開化之地,身處逆境,王陽明仍能坦然麵對。與龍場的童叟融洽相處,飲酒玩樂。
住在山洞中,自覺進入到聖人狀態,日夜端坐,靜心聚神,參悟生死要義。
“格物致知之旨,聖人之道,吾性自足。”
近二十年的上下求索,左右彷徨後不斷體悟、事上磨練的思想結晶。
“知行合一說”:思想和行動統一起來,實踐主義,成就了後世無數人的偉業。
“本心即道”的根基讓他在貴州擁有了眾多門人弟子。】
喜歡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請大家收藏:各朝代圍觀我刷的短視頻天悅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