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回楊家將。
楊家將的故事是從宋始一步步衍生出來的,由歐陽修的《楊琪墓誌》和蘇轍的《欒城集》發展到南宋時期的民間故事,有《五郎為僧》、《楊令公》、《青麵獸楊誌》,最後是集大成的元明時期,關於楊家將故事體係的徹底轉型,《楊家府演義》出現。
我們先捋一捋小說中的主要人物:
初代的楊業,原名楊重貴,後被北漢皇帝改名為劉繼業,北漢歸入宋朝後再次改名為楊業。
楊業身為北漢降將,後又鎮守雁門關。
但我們翻看楊業生平,會發現其實他跟著大宋的時間很短。先是在979年宋太宗太平興國四年歸入大宋,後又在986年宋太祖雍熙三年的北伐中遭潘美和王侁誣蔑,被迫冒險迎敵,因無援兵,拒不投降,最後絕食而亡。】
<王侁是監軍,宋朝的監軍手裡拿著皇帝給的行軍布陣圖。嗯……趙二就喜歡搞!明明戰場之上形勢瞬息萬變,結果將軍非得聽監軍手裡的行軍布陣圖,這算什麼事?!感覺不是北宋將軍不會打仗,而是皇帝不行。>
<楊業完全是被豬隊友坑的!潘美是主將、楊業是副主將、王侁是監軍。趙老二是巨無敵坑貨,沒啥軍師才能但又特彆喜歡微操,罪魁禍首就是趙老二。>
<微操大師,想到了近代的某人,可真是優勢在我啊[吃瓜]>
<小說和電視劇裡麵潘美已經背了好幾百年的黑鍋了[捂臉]>
<他該的。潘美是主將,本來就要負全責,隻不過小說裡麵把他黑過頭了。>
<潘美的責任本來就是最大的!他是主將,而且對當時的形勢都很了解,他知道王侁給的命令是錯誤的,可是他還是選擇了沉默。承認宋朝時監軍的權利確實大,但是當時的情況,為了勝利不聽他的話,後麵趙二也不會說什麼。>
<反駁上麵的評論,潘美不可能反對的,細看他的生平經曆就知道了,他為人極其謹慎,處事圓滑。而且趙二你確定他不小心眼?反正潘美是絕對不可能為了一個降將冒著砍頭的風險去得罪皇帝派來的監軍。>
<看了同時期的李繼隆,然後就會發現監軍又如何?抗旨就抗旨了。李繼隆違抗了兩代皇帝的聖旨,趙二人菜但在了解了事情始末後照樣論功行賞。而潘美是和他們齊名的名將、武將,他也完全能夠去硬剛王侁,他就是不想做,他也默認了王侁這種用三地百姓和大軍去換軍功的做法。>
<李繼隆是外戚啊,他妹妹是趙二的皇後……>
<不要把潘美想得太好了,他倆在去接應的時候,誤聽楊業兵敗,確都不確認就直接跑路了……這才是導致楊業最後戰死的真相。王侁後麵被流放了,算是讀書人最高的刑罰了,潘美因這事隻降了三級,幾年後就官複原職了。[無奈]我隻能說宋朝這個朝代是這個神,這麼大的錯誤,結果兩個罪魁禍首都活得好好的。>
<楊家將就是吹出來的名將,他們家正史上都沒有什麼出名的戰役。>
[宋開寶三年潘美:我?]
[宋開寶三年劉繼業:我?]
[宋開寶三年趙德昭:也就他會做出行軍打仗圖的事。]
[宋太祖趙匡胤:為什麼要叫他趙二,他是老三啊?]
……
宋開寶三年
“又是你做的好事。”趙匡胤慣性地踩在趙光義斷腿的地方。
“人菜,不會軍事也不是什麼丟人事,不會做交給他們做就行了,你可真能乾。”
趙匡胤心平氣和地說完話,喝了口茶,繼續教育弟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