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呐,唉。”李然然的桌上有幾張用剩下的紙巾,再次抹眼淚。
“後麵是真的沒什麼看頭了。”隨手滑動後麵的標題。
火燒連營、七擒孟獲、秋風五丈原、司馬昭弑君、吳宮乾戈、九伐中原、偷渡陰平、三家歸晉……
“再忍忍吧,都看到這裡了。不看完好像不太好。”
李然然還記得第一次看《三國演義》的時候,是看到諸葛丞相去世,依稀還記得丞相的羽扇掉落輪椅的那個片段。
第二次看到了吳宮乾戈,還感歎三國中除了蜀漢,其餘兩國內部都不太平,權臣橫生。
第三次終於看完了,忍著看了薑維說的“願陛下忍數日之辱,臣欲使社稷危而複安,日月幽而複明。”,看了劉禪在宴會上說出“此間樂,不思蜀也。”和“笑殺司馬昭”。
司馬炎披頭散發接過了曹魏末代君王遞來的玉璽,高台之上,陰氣沉沉……
“如果能夠改變結局就好了,三家歸晉根本就不是好結局!”
“唉,如果諸葛丞相能夠興複漢室就好了,好想看炎漢三興!”
“可是,又想看曹魏欸,本來司馬家就是竊取的曹魏果實,如果沒有司馬家那一檔子事,最後的贏家穩妥的是曹魏。”
“嗯……孫家嘛,孫權還是pass好了,孫策、周瑜要是還在就好了,想看策瑜二人強強聯手在三國浴血。”
看了這麼多次的《三國演義》她早已不是以前那個認為世界上所有事情都是非黑即白的了,三國中不論是季漢,還是曹魏,又或者是東吳,她都挺喜歡的。
係統999感受到了某人強烈的意願:嗯……這可是你說的啊……這次你的願望包實現的。
李然然在手機彈出的消息上看到了什麼申遺成功,抱著好奇心下拉看了標題,隨後便在13站上麵搜索相關的報道視頻。
【北京的中軸線為何能申遺成功?】
【天壇、故宮、鼓樓、鐘樓等眾多知名古建在這裡縱向排布,構成了一條長78公裡的超級軸線,古都北京就此對稱展開。
天安門、人民大會堂、人民英雄紀念碑等重量級建築也依次浮現。
這就是北京中軸線。
是我國申請成功的世界文化遺產之一。
這條線我們咋一聽聞並不是很熟悉,但是在這條中軸線上的每一座建築卻幾乎是每個中國人都熟知的。
提問:為何這條線如此重要?還能申請世界文化遺產?
在回答問題之前,我們先了解故宮的前世今生。
時間回到公元1420年,明朝的第三位皇帝朱棣登基稱帝18年後,他做出了一項影響深遠的決定——
遷都北京。
不少人都說朱棣的決定錯誤,因為從當時的明朝版圖上來看,北京太北了,作為一國的政治中心太偏遠了。
但北京這個地理位置向北可轄製草原,向南可以統禦南方。北依山險,南控平原。
在朱棣之前,遼、金、元都曾定都北京。僅僅確定都城的位置,並不足夠。
一國的首都至關重要!】
<啊啊啊終於申遺成功了!>
<太太太偉大了,了不起啊!好想知道他們那時候沒有我們現在這麼方便的測繪技術,他們到底是怎麼確定那麼精準的啊?!真的好驚訝,又感到佩服!>
<其實我國中軸線的城市還有很多,比如:西安,洛陽,成都,開封……成都的一條直線有45公裡,洛陽好像是有四個軸線,開封更是全國唯一一個從古至今中軸線都沒變過的城市。[吃瓜]>
<這完全可以當紀錄片了,實拍+特效太有感覺了,好震撼。>
<我們的祖先真的好牛掰[星星眼]>
<鳥巢和大興機場還有奧林匹克公園也在這條線上。>
<北京龍脈啊,從風水的角度來講,這是唯一一條沒被破壞的龍脈。>
<說中軸線要愣一會兒,但要是說對稱美就懂了[捂臉]從小聽到大。>
<什麼?!你竟然說judy是明朝的第三位皇帝?!大膽!明明就是第二位皇帝!>
<北京就是在元大都的基礎上蓋的紫禁城。>
<北京其實是前線,朱棣遷都的一部分原因就是為了穩定邊疆的局勢。守住北京也意味著大明絕不會放棄燕雲十六州。>
<北京真的太靠北了,還是影響了大明的壽命。>
<遷都北京,相當於天子親自守北方國門,並興起了南北漕運和經濟環繞。>
[秦始皇嬴政:申遺?!很重要嗎?]
[漢高祖劉邦:政哥,這申遺聽上去有種宏大感。]
[唐太宗李世民:為什麼是北京?長安不好嗎?]
[漢武帝劉徹:對啊,為什麼是北京?長安不好嗎?]
[宋神宗趙頊:其實開封也挺好的……]
[元世祖忽必烈:大都……額,大都後麵好像就是北京來著……嗯,還算有眼光!]
[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北京的中軸線,那是自然!可是曆經了幾朝,幾百年的欸!]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