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建安六年孫策:哇啊,真是令人無法辯駁啊,不愧是大漢的曹丞相。]
[元世祖忽必烈:你們都是在朕的基礎下完成的改擴建,地基還是朕打牢的!]
[遼聖宗耶律隆緒:???]
[金熙宗完顏亶:???]
[明永樂帝朱棣:後世所見到的北京,雛形設計不還是朕這裡開始的嗎?]
[清乾隆帝愛新覺羅·弘曆:不好意思,我家也修了許多。明末紫禁城可是出了好大一場火呢。]
[明崇禎帝朱由檢:!!!]
……
李世民滿意了,光幕都誇了長安的設計好。
“唉,長安輸就輸在時隔太遠……若是他們親眼目睹了我長安的風采,該去申遺的是哪兒座城還真說不準。”
與李世民的滿意不同,劉徹很不滿意。
“隻說了隋唐時期的長安,半點沒提大漢。”
“嗯……設計的沒有後麵好嘛?”
光幕的話還讓不少人內心破防了。
最破防的人還應當屬現在就住在鄴城的袁紹。
“這是孤的地方!曹孟德!”
想到曹孟德日後要在他的地盤上建造宮殿,大興土木……心裡非常不舒服。
“還拿著大漢丞相的名頭四處招搖……前幾天光幕剛好就播放到他兒子篡漢吧,太不要臉了!”
同時袁紹還在心裡反省,難道自己輸給曹操是因為沒有他臉皮厚嗎?
被光幕忽略掉的遼、金兩國,在光幕評論中不斷尋找存在感。
你元朝的地基,明清的雛形不都是在我遼/金這裡開始的嘛!
崇禎帝朱由檢早就讓人在景山上找到老外脖子樹,然後砍掉!
以此為決心,定要讓大明再次輝煌!
……
【曆經各朝、數位皇帝的努力,成為我國中軸線的巔峰之作——
北京中軸線。
它自北向南依次經過鐘鼓樓、萬寧橋、景山、故宮、太廟、端門、社稷壇、天安門、正陽門、天壇、先農壇、永定門、堪稱我國都城秩序最理想的傑作。
這一傑作,除了帝王的支持外,還需要那真正動手創造出中軸線的神工巧匠。
公元13世紀,劉秉忠替元世祖忽必烈建造都城。
他先是將一大片水麵全部納入城中,範圍尤廣,囊括了今天的積水潭一帶。又將這片水麵的東部一角定為了全城中心點。並從這裡向南延伸,確定出這條中軸線的位置,再從中軸線向西,包圍水麵,得到西城牆的位置。然後對稱展開確定東城牆。繼而明確出整個都城的寬度。這就是最初的“中軸線”和“北京城”。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