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不太會造空間站外,鷹國從2011年開始還一度失去了載人航天的能力。
因為在這一年,他們的航天飛機全部退役了。
為什麼退役呢?
當年航天飛機的設計初衷,是通過其“可重複利用”的特性來降低發射成本。
按照nasa最初的設想,航天飛機的發射成本可以控製在每次6000萬鷹元左右。
而又因為它一次能帶7名宇航員,所以算下來每個宇航員的“機票”還不到1000萬鷹元。
在航天領域,這簡直就是白菜價。
但等到真正用起來了人們才發現,這個高級貨的實際發射成本居然高達45億鷹元/次。
如果把整個項目的研發製造費用全部攤進去,發射一次的成本甚至達到了驚人的15億鷹元。
15億,7個人,每人兩個鷹國小目標。
那麼有沒有改善優化的空間呢?
很遺憾,幾乎沒有。
航天飛機中間那個巨大的橙色燃料罐是一次性的,回收不了。
兩邊的固體助推器雖然可以在墜海後撈出來重新用,但維修成本很高。
也就是說,所謂的“可重複利用”其實僅限於中間的航天飛機本體。
而且航天飛機為了帶7個人,尺寸設計得很大,這也在客觀上增加了各方麵的成本。
更糟的是,除了成本高昂以外,航天飛機的安全性能也十分堪憂。
鷹國在曆史上總共造了5架航天飛機,其中的“企業”號為測試平台,不執行飛行任務。
其他的4架在30年裡共執行了135次飛行任務。
這裡麵就炸了兩次,損失14名宇航員。
也就是說如果從飛行次數的角度看,航天飛機的機毀人亡率是148;從飛機數量的角度看,機毀人亡率則是50。
這種數據就算nasa能承受,保險公司也扛不住。
所以它最終退出曆史舞台也就沒什麼可奇怪的了。
那麼在航天飛機正式退役的時候,鷹國準備了什麼新裝備來接替它的工作呢?
啥都沒有,彼時的替代者都還停留在ppt上。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