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從虛空中吹過,仿佛是命運的歎息……
林長生站在命運儘頭,那張古老的書桌靜靜懸浮,
筆尖之上,一滴墨水緩緩落下,卻在虛空中化作星光,消失不見。
他輕輕一笑,轉身離去,身後的虛空緩緩閉合,如同從未存在過。
他回到了人間,回到了林家。
然而,林家早已不是曾經的林家。
命書的碎片灑向人間,命運之種在無數人心中生根發芽。
林家不再是一個家族,而是一個象征,象征著命運可以被改寫、信念可以成為力量的源泉。
林瀾依舊站在星輝之下,她手中的書卷已經消失,取而代之的,是一支筆。
“命運之筆。”她輕聲說道,
“它選擇了你。”
林長生沒有接筆,而是看著她,
“它不該屬於任何人,它應該屬於每一個願意書寫命運的人。”
林瀾點頭,她將筆輕輕拋向空中,筆化作萬千星光,落入人間。
從此,命運不再是秘密,不再是禁忌,而是一種選擇。
……
………
…………
在遙遠的極北之地,一個少年在冰原上醒來,手中握著一片命書的碎片。
那碎片在寒風中微微發光,仿佛在訴說著什麼……
他名叫沈夜,是冰族遺落的血脈。
從小,他便被族人視為不祥之人,因為他的命運圖譜是一片空白。
然而,如今,那空白的圖譜正在緩緩浮現文字,
“你,將成為第一個不屬於命運的人。”
沈夜抬頭望向天際,風雪中,仿佛有一道門在緩緩開啟。
他決定出發,尋找那個“不屬於命運”的答案。
在旅途中,他遇到了一位神秘的旅人,那人自稱“林長生的影子”,手持一卷殘破的命書。
“命運已經改變,但有些人,還不願接受它。”
旅人說,
“他們試圖重塑舊的命運,抹殺新的可能。”
沈夜握緊碎片,
“我該怎麼做?”
“找到命運裂隙。”旅人指向南方,
“那裡藏著真正的命運之源,也是林長生未曾完全解開的謎。”
於是,沈夜踏上了前往南方的旅程。
在旅途中,他學會了如何感知命運的流動,如何避開那些試圖抹殺他存在的人。
他結識了一位來自火族的少女,名叫黎煙,她體內藏著“命火”,可以點燃沉睡的命運。
兩人並肩而行,穿越沙漠、森林、廢墟,最終來到了命運裂隙的邊緣。
在那裡,他們看到了一個意想不到的存在,
一個與林長生長得一模一樣的人,卻身穿黑袍,眼神冰冷。
“命運不該被撕裂。”他低語,“我會將它重新縫合。”
沈夜望著他,心中浮現出一個名字,
“林長生的另一個自己?”
黑袍人沒有否認,
“我是林長生的‘遺棄之影’,是他在命運裂隙中舍棄的恐懼與猶豫。”
他手中握著一支斷裂的筆,那是命運之筆的殘片。
“你們以為,命運是自由的?”他冷笑道,“但自由,本身就是一種詛咒。”
沈夜沒有回答,隻是舉起命書碎片。
那碎片在他手中緩緩燃燒,化作一道光芒,映照出一個全新的命運圖譜,
“命運,不是選擇,而是創造。”
黑袍人的眼神終於動搖了。
“你……是誰?”他問。
沈夜微微一笑,
“我是沈夜,第一個不屬於命運的人。”
他邁步向前,命運裂隙在他麵前緩緩打開。
在那裂隙深處,隱藏著真正的命運之源,
一個尚未被書寫的世界。
命運裂隙在沈夜麵前緩緩開啟,仿佛一道無聲的門扉,在風中輕輕顫動。
他站在裂隙邊緣,腳下的土地仿佛虛無的墨跡,
隨風流動,仿佛整個世界都在等待他的一筆落下。
黎煙站在他身後,手中的命火微微跳動,映照出她臉上的一抹擔憂。
“你真的要進去?”她問,
“那裡麵……不是命運的終點,而是命運的……空白。”
沈夜低頭看著自己掌心的命書碎片,那碎片已經不再發光,
而是化作一道印記,仿佛是他命運的烙印!
“我不是要去終結命運。”他輕聲道,
“而是要去書寫一個從未存在過的世界。”
黎煙沉默片刻,輕輕點頭,
“那我陪你。”
沈夜微微一笑,邁步踏入裂隙……
裂隙之中,時間與空間交錯,星辰倒懸,記憶碎片如雪花般飄落。
他看見了無數未曾發生的未來,也看見了那些被舍棄的過去。
“命運之源……”他喃喃自語,
“你在哪裡?”
忽然,一道低沉的聲音在虛空中響起,
“命運之源,不在彆處……而在你的心中。”
沈夜停下腳步,麵前浮現出一麵鏡子般的光幕。
鏡中,是他從未見過的自己,那個從未覺醒命書碎片的沈夜,那個依舊被困在冰族命運之中的少年。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如果你沒有離開冰原,你會是誰?”鏡中的自己問。
沈夜凝視著那雙眼睛,緩緩伸出手,觸碰鏡麵。
刹那間,他看見了另一種人生,
他成為冰族的祭司,帶領族人複興古老信仰;
他成為戰士,守護冰原不受外敵侵擾;
他成為詩人,用歌聲喚醒族人沉睡的信念。
“這些都是我。”
沈夜低聲說,
“但也都不是全部的我。”
他收回手,鏡麵碎裂,化作萬千星光。
“我不是為了選擇某一種命運而來。”他說,“我是為了創造屬於自己的世界。”
前方,一道光芒緩緩浮現,那是一片尚未被命名的土地,一片尚未被書寫的時空。
黎煙跟在他身後,輕聲問,
“你打算怎麼開始?”
沈夜抬起頭,掌心的命書印記開始發光,化作一支筆的輪廓。
“從寫下第一句話開始。”他微笑著說道。
他抬起筆,輕輕落下。
“在世界誕生之前,有一片空白之地,那裡沒有命運,隻有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