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靜站在母親家的客廳中央,感覺整個房間的空氣都凝固了。
今天是中秋節,她特意帶著兒子早早來到母親家,想陪老人吃頓團圓飯。然而此刻,她精心準備的那些禮物——上等的金華火腿、進口水果、母親最愛喝的杏仁露,還有那盒她特地跑到城西老字號訂製的月餅,全都不見了蹤影。
“媽,我昨天讓小明送來的東西呢?”林靜儘量讓自己的聲音聽起來平靜。
母親張玉蘭低著頭,手指無意識地絞著衣角,嘴唇動了動,卻沒發出聲音。
七歲的小侄子磊磊從陽台跑進來,天真無邪地插嘴:“姑姑,奶奶把你們送的東西讓我媽媽送到我姥姥家去了!”
一瞬間,林靜感覺血液直衝腦門,耳邊嗡嗡作響。她看著母親躲閃的眼神,心裡像被什麼尖銳的東西狠狠刺了一下。
“我、我先回去準備晚飯了。”林靜匆匆說完,幾乎是逃離了母親的家。
回家的路上,秋風微涼,吹在她發燙的臉上。街道兩旁商鋪都掛起了燈籠,處處洋溢著團圓喜慶的氣氛,更襯得她心中的淒涼。
她並非吝嗇那些東西,而是無法理解,為何她特意為母親準備的心意,會被如此輕易地、甚至不加說明地就轉贈出去。這讓她感覺自己的心意沒有被珍視,情感上受到了忽視。
本來計劃今晚陪母親賞月,現在卻隻覺得心裡膈應。她掏出手機,給母親發了條短信:“媽,我身體不太舒服,今晚就不陪您賞月了。”
發送完畢,她關掉了手機。
林靜出生在一個普通的工人家庭,父親在她十歲那年因工傷去世,母親一個人拉扯著她和弟弟林強長大。記憶中,母親總是省吃儉用,把好的都留給他們姐弟。
她記得特彆清楚,有一年中秋,母親不知從哪弄來了一塊月餅,她和弟弟眼巴巴地看著母親把月餅切成四份。母親隻吃了一小口,就說自己不愛吃甜食,把剩下的都分給了他們。那時林靜不懂事,真的以為母親不喜歡,後來才明白那是母親愛他們的方式。
長大後,林靜勤奮好學,考上了大學,現在是一所中學的語文老師。弟弟林強則沒那麼愛讀書,高中畢業就工作了,現在開了一家小超市,娶了超市裡的收銀員小娟。母親一直和他們住在一起,直到三年前林靜買了現在這套離母親家不遠的房子,本想接母親同住,但母親說舍不得老鄰居,也怕給女兒添麻煩,執意獨自住在老房子裡。
林靜對母親有著深厚的感情,但也夾雜著一些說不清道不明的複雜情緒。自從弟弟結婚後,母親似乎把更多的關注都放在了弟弟一家身上。小侄子磊磊出生後,這種傾向更加明顯。林靜不止一次發現,她給母親買的新衣服,轉眼就穿在了弟媳小娟身上;她給母親的營養品,也常常出現在弟弟家的茶幾上。
每次問起,母親總是輕描淡寫地說:“我老了,用不著這些好東西,他們年輕人更需要。”
林靜理解母親對弟弟一家的照顧,但這次中秋禮物的事情,實在讓她難以接受。這不是普通的禮物,這是中秋節的心意啊!怎麼可以連說都不說一聲就全部送走?
回到家,兒子小明正在書房寫作業。聽到開門聲,他探出頭來:“媽,怎麼這麼早就回來了?不是說晚上陪姥姥賞月嗎?”
“有點不舒服,今晚就不去了。”林靜勉強笑了笑,“你作業寫完了嗎?”
“馬上就好。”小明察覺到了母親情緒不對,但沒有多問。
林靜走進廚房,看著冰箱裡準備好的食材,原本打算晚上和母親一起做飯的,現在全都用不上了。她歎了口氣,給自己倒了杯水,坐在客廳的沙發上發呆。
窗外的陽光漸漸柔和,中秋的午後總是帶著一種特彆的寧靜和感傷。林靜想起小時候,每到中秋,母親都會在院子裡擺上小桌子,放上月餅、水果和花生,等月亮升起時,一家人圍坐在一起,聽母親講嫦娥奔月的故事。
那時生活雖不富裕,但母親總能想方設法讓節日充滿儀式感。她會用紅紙剪出漂亮的窗花,會用麵粉自己做月餅,儘管餡料隻是簡單的紅糖和芝麻,但那份香甜至今難忘。
是什麼時候開始,中秋變得如此形式化了呢?林靜想著。是自己長大了?還是母親老了?
門鈴聲打斷了她的思緒。小明跑去開門,是快遞員送來了一束鮮花和一盒月餅,是丈夫王海從外地寄來的。王海是建築工程師,常年在外地工作,隻有節假日才能回家團聚。這次因為項目趕工,連中秋也不能回來。
“媽,是爸爸寄來的!”小明興奮地把花和月餅拿到客廳。
林靜接過花,裡麵有一張卡片:“靜,中秋快樂。抱歉不能陪你們過節,項目結束後一定補上。替我向媽問好。愛你的海。”
看著丈夫熟悉的字跡,林靜的眼眶有些濕潤。她理解丈夫工作的不易,就像理解母親對弟弟的偏愛一樣。但這種理解,並不能完全消除心中的委屈和失落。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她給丈夫發了條信息表示感謝,然後把月餅交給小明:“放廚房吧,晚上我們簡單吃點。”
“媽,你真的沒事嗎?”小明擔心地問。
“沒事,就是有點累。你去寫作業吧,我休息一會兒。”
小明點點頭,回了房間。林靜躺在沙發上,閉上眼睛,卻毫無睡意。她的思緒飄回了昨天,她精心挑選禮物時的情景。
那盒月餅是她特地跑到城南那家老字號訂製的,因為母親曾經說過,那家的月餅有她小時候的味道。火腿是她托朋友從浙江帶來的,水果是她一大早去市場精心挑選的,飲料也是母親最愛喝的牌子。她一樣樣準備好,再三囑咐兒子小心送到姥姥家。
她想象著母親收到禮物時開心的笑容,想象著中秋夜和母親一起品嘗這些美食的場景。然而現實卻是,她連包裝都沒來得及看到,這些心意就被轉送到了彆處。
為什麼?她真的想不明白。母親為什麼要這樣做?
與此同時,張玉蘭坐在老房子的客廳裡,望著女兒匆匆離去的背影,心裡像壓了一塊大石頭般沉重。
磊磊還在不停地說著:“奶奶,姑姑是不是生氣了?”
張玉蘭摸摸孫子的頭:“沒有,姑姑是身體不舒服。”
但她知道女兒生氣了,而且氣得不輕。她了解林靜,就像了解自己一樣。女兒表麵溫和,內心卻極為敏感要強。剛才她那蒼白的臉色和顫抖的聲音,都說明她受到了傷害。
“媽,我是不是說錯話了?”磊磊小聲問。
“不關你的事,好孩子。”張玉蘭歎了口氣,“去玩吧,奶奶想靜一靜。”
磊磊跑開後,張玉蘭慢慢站起身,走到窗邊。秋日的陽光透過老舊的玻璃窗,在水泥地上投下斑駁的光影。這個家她已經住了四十多年,每一個角落都充滿了回憶。
她想起丈夫剛走的那幾年,日子過得多麼艱難。為了養活兩個孩子,她同時打著三份工,每天隻睡四五個小時。有人勸她改嫁,她怕孩子受委屈,都拒絕了。她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兩個孩子身上,尤其是女兒林靜。
林靜從小就懂事,知道幫媽媽分擔家務,照顧弟弟。學習成績也好,從不用她操心。考上大學那天,張玉蘭哭了一整夜,既為女兒驕傲,又為學費發愁。最後是林靜自己申請了助學貸款,課餘時間打工賺生活費,硬是沒讓她多操心。
女兒越是懂事,張玉蘭心裡越是愧疚。她覺得對不起孩子,沒能給他們更好的生活。這種愧疚感,伴隨了她大半輩子。
兒子林強就沒那麼省心了。學習不好,工作不穩定,娶的媳婦小娟也是個沒什麼主見的人。小兩口日子過得緊巴巴,還帶著個孩子,常常需要她接濟。她知道女兒對此頗有微詞,覺得她偏心,但她又能怎麼辦呢?弱的孩子總是更需要父母的關注,這是人之常情。
這次中秋禮物的事情,她確實沒跟女兒商量。昨天小明送來東西後,正好小娟帶著磊磊來看她,說起明天要去娘家過節,但沒買什麼像樣的禮物。張玉蘭一看,女兒送來的東西都很高檔,想著自己一個人也吃不完,就讓小娟拿去送給親家了。
她原以為女兒不會介意,畢竟林靜一向大方,經常給弟弟家買東西。沒想到這次反應這麼大。
張玉蘭拿起手機,想給女兒打個電話,又不知該說什麼。她不善言辭,尤其是對女兒。兩人之間的隔閡,不是一天兩天形成的。
她歎了口氣,放下手機。窗外的梧桐樹開始落葉了,秋天真的來了。
林靜小睡了一會兒,醒來時已是黃昏。她做了個夢,夢見自己還是個小女孩,拉著母親的手在月光下走路。母親的手很溫暖,很有力,讓她感到無比安全。
醒來後,那種安全感還縈繞在心頭,與現實的失落形成鮮明對比。
小明已經寫完了作業,正在廚房煮麵條。聞到香味,林靜才想起他們還沒吃晚飯。
“媽,你醒啦?我煮了麵條,馬上就好。”小明笑著說。
林靜看著兒子,心裡湧起一股暖流。小明今年十六歲,長得像他爸爸,性格卻像她,細膩敏感。自從丈夫常年在外,母子二人相依為命,小明比同齡孩子更加懂事。
“對不起,媽媽不該讓你擔心。”林靜走進廚房,幫兒子準備碗筷。
“沒事,媽。不過...你真的不打算去姥姥家了嗎?今天是中秋啊。”
林靜沉默了一會兒,搖搖頭:“不去了,媽媽心裡還是不舒服。”
兩人在餐桌前坐下,簡單的雞蛋西紅柿麵,卻散發著家的溫馨。小明偷偷觀察著母親的臉色,小心翼翼地說:“媽,有件事我不知道該不該說。”
“什麼事?”
“昨天我去給姥姥送東西的時候,姥姥特彆高興,還讓我一定要謝謝你。她說你總是想得這麼周到。”
林靜的手頓了一下:“那她為什麼還把東西都送人了?”
“這個...我走的時候,正好舅媽和磊磊來了。我聽舅媽說,明天要去磊磊姥姥家過節,但沒買什麼好禮物,覺得不好意思。然後姥姥就說,反正這麼多東西她一個人也吃不完,就讓舅媽拿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