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子第六師團的覆滅沒有絲毫意外。
兩軍十倍的人數差距,加上在正式開戰之前,振華空軍就對鬼子發動了數次空襲。
最後等到正式開戰的時候,隻用了短短三天的時間,鬼子第六師團就全軍覆沒了。
有一說一,鬼子部隊的戰鬥意誌,還算是可圈可點的。
除了三千餘頭鬼子被俘以外,剩下的全都戰鬥到了最後一刻。
哪怕是被俘虜的那些也是人人帶傷。
但是也僅僅就是這樣了。
戰鬥結束後,我軍開始打掃戰場。
士兵們仔細搜尋每一個角落,收集敵人的武器和情報。
即便是這些鬼子的武器裝備,穿越者委員會壓根兒就看不上。
這些裝備唯一的去處,也就隻剩下了補充城防部隊這麼一條路了。
而且還是挑挑揀揀以後的那種。
不是說二線城防部隊的裝備振華軍政府的軍工部門生產不了,而是軍工部門有數的產能,不應該用在這種事情上。
畢竟二線城防部隊的裝備,一直都是民國位麵的既有產品。
既然能用現成的,為什麼要占用寶貴的產能呢?
開足馬力生產振華軍部隊的自動及半自動裝備不好嗎?
正好於學銘也從現代社會倒騰來了民國位麵這邊兒生產水平不達標的零配件,抓緊時間組裝才是正經的。
彆忘了,眼下振華軍政府可是處於擴軍階段,武器裝備的缺口可是不小。
同時,審訊戰俘的工作也緊張展開。
至於被審訊的對象,自然就是鬼子第六師團的中將師團長福田彥助。
當然了,審訊也隻是走個過場,判決才是最終的目的。
這頭老鬼子率軍在魯省首府造下了那麼多殺孽,穿越者委員會肯定是容他不得。
審訊+公示+公開處決,才是他應該得到的下場。
至於剩下的那些鬼子俘虜,當然也還是老辦法。
清一色塞給於學銘做扳指空間成長的養料就完了。
至於鬼子的抗議?國聯的製裁?
還有什麼日內瓦公約?
不好意思,那是什麼東西?
我們振華軍政府又沒簽那個東西。
誰簽了找誰去。
就在這一連串的事件接連發生中,神州大地卻陷入了一段詭異的平靜。
因為在魯省安靜下來以後,各方還都算比較克製。
爭鋒的方式,也僅僅隻是打嘴仗而已。
當然了,如果忽略掉鬼子本土向朝鮮半島增派的三個師團的話。
如此大的軍事調動,自然是無法避免其他人的目光的。
收到消息的穿越者委員會立刻將還在魯省停留的第四集團軍派去了東北三省。
畢竟在這次增兵以後,鬼子在神州朝鮮邊境的駐軍可就超過三十萬了。
絕對算得上是一個不可忽略的威脅。
形勢緊迫,第四集團軍的官兵迅速行動起來,準備應對即將到來的挑戰。
包括剛被收編的北伐軍官兵,所有戰士們磨刀霍霍,決心守護祖國的每一寸土地。
一切民用運輸都被嚴令禁止,鐵路公路的所有運力,優先保障部隊的調動。
為此,些許經濟損失也是無所謂的。
然而,日軍的增兵可並不僅僅是對振華軍在朝鮮半島邊境的防線。
他們的真正目的,肯定是要突破振華軍政府的所有防線,直接深入內地。
如果抵抗太強,就占點兒便宜走人。
如果振華軍實力不濟的話……
那可就不是占點兒便宜這麼簡單了。
軍事委員會的的指揮官們自然也都深知這一點,戰略已經製定完畢,處於邊境前線的第一集團軍第二軍我部署好了防禦工事。
每個士兵都深知這場戰鬥的重要性,哪怕是戰爭沒有正式開始之前,第一集團軍的官兵們也沒忘記日夜訓練,磨礪技藝。
每個人都清楚,在第四集團軍全部到來之前,所有的壓力,都施加在了第一集團軍第二軍官兵的身上。
在緊張的備戰氛圍中,時間一分一秒過去,雙方的口水仗也一直沒有停止。
而在實為口水仗,名為外交溝通的過程中,試探性的戰鬥在一直在邊境爆發。
雖然衝突規模不大,但是雙方也都傾儘了全力。
鬼子每次派上戰場的,都隻是大隊一級規模的部隊。
如此規模的戰鬥,對第一集團軍的官兵來說,簡直是不值一提。
憑借著頑強的鬥誌和出色的戰術,第一集團軍的官兵一次次擊退了敵人的衝鋒。
當然了,最重要的,還是武器裝備的碾壓。
甚至在整個神州都在為第一集團軍第二軍擔心的時候,前線的指揮官還下了命令。
所有陣地的官兵采取輪換製度。
保證每一次鬼子來找事兒的時候,對手都是全新的。
完全將這樣的戰鬥,變成了練兵。
而練兵的代價,也是鬼子兵的性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