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朝歌回到家中,看到剛剛從軍營回來的李朝宗,便將雙方談好的事項告訴了李朝宗,李朝宗沒想到四皇子那邊能夠重甲和製甲師傅,而且還會送來更多的鐵礦石。
這對於整個涼州道來說無異於一個利好消息,畢竟沒有完整的製甲工程,不管到什麼時候都要仰人鼻息,有了這些東西,就有了自給自足的保障,不怕被彆人扼住咽喉。
當李朝宗得知路朝歌在效忠書上簽上自己的名字而沒寫他的名字時,他頓時笑了出來道“你是不是太小心謹慎了些?即使讓人知道了又能怎麼樣?我們不承認就是了。”
“不是這麼說的。”路朝歌道“隻有我的名字,你可以推脫說是我的個人行為,把一切責任推給我就是了,這樣你的對你的名聲才有好處。”
李朝宗自然知道好名聲的重要性,這段時間在軍營裡,他跟很多新招募的新兵聊過,他們都是奔著李朝宗的好名聲來的,甚至其他州道的新兵一揚,雖然不知道是怎麼傳出去的,但是現在李朝宗的名聲已經慢慢的傳開了。
現在能看到的好處僅僅隻是一小部分,以後看到的會越來越多,而且會給李朝宗帶來無限的好處。
在皇甫秋鴻離開定安縣不久,又有數人離開了定安縣,這些人的打扮很是普通,甚至扔在人群中都不會有人多看第二眼,而這樣的人就是密探的不二人選,這些人都是劉子鈺安插在涼州道內的探子,一方麵監視整個涼州道的動態,另一方麵也是為了監視李朝宗的一舉一動。
李朝宗見了皇甫秋鴻的事沒有瞞住,畢竟皇甫秋鴻大搖大擺的進了縣衙這事,很多人都看到了,至於他們討論出什麼結果來,這已經不重要了,隻要劉子鈺知道四皇子那邊開始和李朝宗實際接觸了就可以,剩下的事不是他們這些小密探能夠接觸的,將這個消息傳回去,自然會有更高層的人來處理這件事。
日子就這麼平靜的一天天過去,涼州道內的種下的莊稼已經快要可以收獲了,涼州道的百姓今年的日子也能好過不好,整個涼州道內的一片歌舞升平,甚至平時在涼州道內很少見過的戲班子都來了,畢竟在如今能像涼州道一樣太平的州道已經不多了。
可平靜的日子終究會被打破,一名盔甲有些殘破的邊軍戰兵,騎著一匹已經口吐白沫的戰馬衝進了定安縣城,隻見這戰兵在定安縣並不算寬闊的主街上飛奔,也顧不得是否會撞到街上的百姓,他現在身負重任,一刻也不敢耽誤。
邊軍的盔甲很好識彆,像州道的駐軍盔甲都是黑色的,就連軍袍都是黑色的,而邊軍戰兵的則不同,邊軍的盔甲是黑色的,可軍袍卻是紅色的。
當邊軍戰兵來到縣衙的時候,翻身下馬的他已經搖搖欲墜,在兩名衙役的攙扶下才勉強站住,邊軍戰兵沙啞著嗓子道“快,快帶我去見都督,我有緊急軍情要稟報都督。”
衙役哪裡敢耽誤,攙扶著戰兵進了縣衙,與其說是攙扶,倒不如說是拖拽,長時間策馬狂奔,看著挺威風的,可隻有騎馬的人才知道那有多遭罪。
見到李朝宗後,那戰兵“噗通”就跪在了地上,沙啞著說道“都督,救救邊軍兄弟吧!”
李朝宗看著眼前戰兵淒慘的模樣,趕緊來到他的身前,將他抱了起來,放在了椅子上,道“說,怎麼回事?”
沒有什麼拿一杯水給兄弟潤潤嗓子,也沒有什麼彆急慢慢說,那都是小說裡才能看到的,真到了這個時候,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寶貴的,耽誤的時間越長越耽誤的事就越多。
那戰兵也不廢話,道“西域五國聯軍七十五萬人猛攻西疆,大將軍袁庭之已經組織西疆大軍防禦,可敵軍實在太多,西疆二十五關有十餘關被攻擊,尤其是大將軍鎮守的巍寧關,是諸國聯軍主攻方向,敵軍已經猛攻數日了。”
大楚疆域遼闊,涼州道隻是西疆的一個道而已,還有數個道與西域諸國連接,而所謂的西域諸國則是幾十個小國家,這些國家國土麵積狹小,而且土地貧瘠,但那裡出產戰馬和各種寶石。
而巍寧關,被譽為天下第一雄關,此關建於兩山之間,緊緊扼守這西域諸國進入大楚的通道,想攻大楚,必攻巍寧。即使其他關隘被攻破,巍寧關也可以很快向各個關隘進行支援,而巍寧關守軍有六萬之多,但麵對諸國聯軍,也隻有防守之力,而無進攻之餘。
在此之前,大楚與西域諸國的關係維持的還算不錯,至少每到兵戎相見,可隨著大楚的國力不斷衰弱,這些小國就起了歪心思,畢竟誰不向往那繁華的長安城?誰不向往那土地肥沃之地呢?
大楚的西疆邊境線很長,而邊軍總數不過二十萬,各地都要駐守,兵力過於分散,而各個道的戰兵,不提也罷。
巍寧關作為西疆最前線,是整個西疆最突出的那一部分,也算是西疆的橋頭堡了,一旦巍寧關被破,那涼州道可就要直麵西域諸國聯軍了。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
李朝宗不敢耽誤,立即叫人將路朝歌等人叫了過來,這件事不能耽誤,必須立即出兵馳援巍寧關。
當眾人趕到縣衙,傳信的戰兵已被抬下去治療了,李朝宗看著眼前的眾位將軍,道“情況緊急長話短說,西疆被襲,西域五國聯軍猛攻巍寧關,現在情況十分危急,巍寧關的身後就是涼州道,彆的話我也不多說,巍寧關守不住,涼州道就會暴露在外地的眼皮子底下,諸位將軍聽令。”
“呼”眾位將軍回應
“長孫傑聽令!”李朝宗道
“末將在。”長孫傑抱拳道
“烈風軍為前鋒,立即向巍寧關開拔,糧草隨後就會跟上。”李朝宗喝道
“末將領命。”說著,長孫傑離開縣衙。
“楊嗣業、錢毅謙、唐虎臣、鄭洞國聽令”李朝宗道
“末將在”四人同時行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