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於蜀軍和賈逵。”高乾對局勢做出了分析:“賈逵為絳邑令,統縣兵而戰,軍士既少,也不夠精銳,遣人擊退即可……而蜀軍,我方兵力勝於馬超,當聚眾出擊,以求一舉攻破蜀軍,不墮舅父之威名。”
高乾下了決斷,他打算放棄之前的小打小鬨,去同蜀軍打一場大規模的戰役。畢竟小打小鬨下,蜀軍主將馬超於陣前指揮,卻是勝於在中軍指揮的他,每每都讓他吃了不小的虧,而今大軍相爭,個人的武勇在這種大規模的廝殺中就沒有那般重要了。
“府君。”郭援麵露笑意,好勝的他自是也不願就此退去,自是要大軍傾出,去同蜀軍真刀真槍的廝殺一場,分出個高下來。
“且去喚去卑來,來日大戰,他卻是不能躲清閒。”高乾為大戰做著準備,去卑麾下多匈奴騎卒,在大戰時是一股不可小覷的力量,能夠扭轉戰局,或是顛覆輸贏。
此外,這次去卑領兵前來助陣,所過多有殘破,劫掠了不少財物,荼毒了不少百姓,而沒有出多少血,也合該去卑出出力了。
……
在建安三年,天下紛爭不休之際,袁紹都統河北諸將,麴義、顏良、文醜、張郃、高覽等將,精銳齊出,必要攻克易縣,梟首公孫瓚,除去這個腹心之患。
當下易縣城外,袁軍大營。
“公孫瓚必為我破矣!”
一聲充滿自信的聲音傳出,而這道聲音的主人,乃是當今的大將軍,督冀、青、幽、並四州的諸侯盟主袁紹。
至於袁紹為何如此的自信,蓋因他截獲了一封公孫瓚的書信,書信是公孫瓚發往遞給黑山賊張燕的,公孫瓚在書信中約定日期,欲和張燕內外夾攻,與他決一死戰。
“袁氏之攻,似若神鬼,鼓角鳴於地中,梯衝舞吾樓上。日窮月蹴,無所聊賴。”袁紹於一眾心腹謀士前宣讀著公孫瓚文書的內容,神色是說不出的得意。
來自公孫瓚的肯定和誇讚,讓袁紹很是受用,畢竟數年前他還是受製於公孫瓚,憂懼公孫瓚的幽燕鐵騎,而今到了公孫瓚恐懼他了。
“汝當碎首於張燕,速致輕騎,到者當起烽火於北,吾當從內出。不然,吾亡之後,天下雖廣,汝欲求安足之地,其可得乎!”
袁紹念出了後續的內容,公孫瓚先是以袁氏的攻伐甚猛,易縣朝不保夕為開頭,而後要求公孫續拚死求救於張燕,求來張燕的輕騎,解開易縣之圍。
“舉火為號!”袁紹重複了一遍文書中公孫瓚和張燕約定的暗語,他隨即大笑了起來,下方一眾謀士,如郭圖、許攸等人,亦是陪同袁紹大笑了起來。
笑到後麵,袁紹不由捧腹,而今知曉了公孫瓚和張燕約定的暗語,到時他隻需舉火為號,誘出公孫瓚,則公孫瓚不足破也。
郭圖進言道:“明公,當早定下設伏之策,來日引出公孫瓚,一舉攻破之。”
許攸如狐狸般狡黠的雙眼開合,不多時他也有一條進言道出:“明公,或可更易這封文書,修改約定的地點,讓使者發給公孫續和張燕,到時候一舉攻破公孫瓚和張燕,除去河北的兩個禍害。”
“嗯。”袁紹神色怡然,他輕撫著自己的美須,應道:“自當如此也,公孫瓚、張燕二賊造逆多年,今番若不梟除,他日死灰複燃,又為大患也。”
計策已定,剩下的就是如何實施的詳細步驟了。一番商議後,袁紹為公孫瓚和張燕各自設下了一個大大的圈套,就等著公孫瓚和張燕來鑽。
數日後,在袁紹略是焦急的等待中,終是到了入夜時分。
今夜確是有些不太尋常,但見夜風驟起,一股肅殺的氣氛在流轉,注定今夜是一個不尋常的夜。
而在袁紹焦急等候時,白馬將軍公孫瓚也在焦急的等待中,他盯著易縣北麵的地濕之地,等待著那片區域有火把舉起,張燕的援軍到來的時候。
到那時,公孫瓚就可同張燕的輕騎一起,內外夾擊袁軍,雖是不可能擊殺袁紹,但也可以驚走袁紹,他可稍稍喘息一年半載,不至於如當下,被袁紹將繩索套在脖子上,呼吸不暢,似是將要窒息一般。
夜半三更。
在公孫瓚期待的目光中,易縣城北亮起了燈火,火光忽滅忽閃了三次後,他臉上露出開顏,神色也從頹唐變為容貌煥發。
“長史,由你守城,我親自出擊。”公孫瓚把握著最後的機會,他決定親自出戰,和城北的張燕一起,合擊袁軍,求得一線生機。
領軍出城的公孫瓚,即將行到城北地濕區域,將同張燕合軍之時,突然一陣金鼓齊鳴,四周舉火如星,但見火光的映照下,有諸多旗號。
‘麴。’
‘顏。’
“文。”
同袁紹相爭多年,公孫瓚自是知道這些旗號代表著什麼,麴者麴義也,是在界橋擊敗他的武將,當時他麾下有著天下數一數二的騎軍——白馬義從,而經界橋一戰,煙消雲散也。而顏、文所代表的,蓋是顏良、文醜這兩位無雙的上將。
對上麴義、顏良、文醜等猛將,加之猝然中伏,公孫瓚自是不敢臨戰,他在親衛的的拚死回護下,殺出了一條生路,逃回了易縣。
當踏入易縣的城門時,公孫瓚還顧左右,但見親衛凋零,故舊消弭,所剩唯寥寥數人而已,他不由心誌頓衰。
接下來的日子,大勝一場的袁紹,掘地道到城樓下,毀壞了公孫瓚的望樓,逼近公孫瓚居住的易京。
自忖必敗無疑的公孫瓚,心灰意冷下縊殺自己的姐妹妻小,之後引火自焚,一代幽燕梟雄,白馬將軍公孫瓚迎來了落幕的時候。
當望見易京處火光衝天而起時,公孫瓚的長史關靖,他哀歎了一聲:“吾事公孫將軍久矣,今公孫將軍即去,吾當隨之。”而後關靖向著袁軍衝去,且不曾回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