幽州。
幽州刺史袁熙,因劉備自遼東南下近逼,於是向鄴城發去了一封求援的書信,如今他收到了一封來自鄴城的回信。
‘以監軍審配為幽州刺史,召我回鄴城安居。’
袁熙皺起雙眉,眸光死死的盯著文書上‘還歸鄴城’四字,良久不曾移開,而後他的眼神逐漸飄忽,似是在思考什麼,全然沉浸在了思維的海洋中,久久不得拔出。
作為袁紹的次子,加上袁熙任了這麼多年的幽州刺史,他手底下也培養了一些忠心於他的人手,其中有幾人被他安插在鄴城,方便得知鄴城內中的動向,以免自家遠在邊塞,遭他人陷誣而不知。
是故,近來鄴城的風聞蜚語,袁熙大抵知曉一二——廢長立幼,召還長兄,拘禁在鄴,以免生事。
對於袁紹可能行下廢長立幼之事,且越過他和袁譚,直接將河北交到幼弟袁尚手上,袁熙雖然心中有些不忿,可他不忿了些許時間,也就淡然了下來,沒有糾結河北嗣君的歸屬。
也是以往袁譚為長、袁尚受寵,時人都認為河北嗣君之位,要麼落在袁譚頭上,要麼落在袁尚頭上,跟他這位仲子,也即是排名中間的兒子沒有太大的關係,可能性近乎於零。
所故袁熙一向本本分分,隻惦記著幽州這一畝三分地,同時和袁譚及袁熙都保持著良好的關係,想著不管袁譚還是袁尚上位,他都可以落個好,繼續坐鎮幽州,於邊塞作威作福。
可如今,一張召他還歸鄴城的文書,讓袁熙心下有些不太痛快,他本本分分,不爭不搶,從沒有去渴求嗣君之位,隻求能職守一州,握方伯之權,然到頭來,卻是未能如願。
“哎。”袁熙重重的歎息了一聲,神色儘顯頹然。
平心而論,袁熙舍不得幽州刺史一職,且不願意去鄴城安居,畢竟身在幽州,他可掌州內大權,一應事務,皆得自行處理,除非有什麼捅破天的事情,才需要遞到鄴城,向袁紹求一個應對措施。
作威作福,安享富貴,是袁熙在幽州刺史任上的快意人生。
而如果他放棄幽州刺史一職,聽令往鄴城奔去,於鄴城安居,到時候一條性命,全看幼弟袁尚的心情的,儘管他和袁尚處的也還不錯,可自己做主,和看彆人臉色行事,確乎是兩種人生,一為幸福,一為憂煩。
假借劉備逼之甚急,不得閒暇脫身?
袁熙思考了起來,他有意推脫鄴城的召還命令,也有了應對的托詞,如今劉備攻殺蹋頓,掩襲攻下右北平、遼西二郡,距離幽州州治薊縣不遠,是可謂兵戰的第一線。
而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這是自古的慣例,或許他可以用劉備做托詞,拖延些時日南下歸鄴,說不定拖上一段時間,鄴城就有了其他的變故,他可以安然在幽州端坐。
可袁熙轉念一想,若是這般去對抗父親的命令,一來他不願見到袁紹因此傷懷,畢竟他一向都是聽話的孩子,二來他確是有些懼怕,擔心袁紹收到他的推脫之詞後,向幽州發來斥責的文書。
孝心和懼意左右夾逼下,袁熙放棄了推脫這項調令的想法,他打算老老實實的聽令南下,不管父親是否真的打算讓袁尚出任嗣君,有意將他監禁在鄴城就近看管,他都打算往鄴城奔去。
不數日,自袁熙百無聊賴的等候中,監軍審配冒著風雪踏進了薊縣。
“公子。”審配拱手向袁熙致禮道。
袁熙眼睛無神,意興闌珊的點了點頭,接著他指了指案幾上的幽州刺史印綬道:“監軍即到,我也就能卸下這副重擔了,還望監軍能好生治政安民,抵禦外寇,不使幽州為家父之憂也。”
“公子不言,配亦當儘心任事,使幽州地界清靜。”審配恭聲回了一句。
“嗯,監軍有此心誌,料來幽州可得安平。”袁熙微不著意的頷首應下,而後他拱手告退道:“既如此,我這就請彆,今日就南下歸鄴了。”
“今日嗎?”審配露出訝異的神色,他沒想到袁熙這般乾脆,方才交了印綬,現下就決意歸還鄴城,雷厲風行之餘,顯得有些慨然。
畢竟不是什麼人都能做到這般灑脫,放棄手中的權柄,往鄴城奔去,尤其是在袁紹決意廢長立幼的這個當口,身為公子的袁熙還歸鄴城,就相當於往監牢裡竄去。
“是今日。”袁熙瞧出了審配麵上的訝異,大抵猜到了審配的想法,他語氣中帶著一抹嗤笑的意味道:“家父召我還鄴的文書,比監軍早幾日就到了,我這裡該準備的都準備了,就等監軍到來。”
“如今監軍來了,幽州有了新主,我留之何意,倒不如早早的離去,早一日回到鄴城。”
“誒。”說到這裡袁熙歎了口氣:“自建安四年,家父討定公孫後,我出任幽州刺史,卻是好幾年都未見到家父的麵了,一直以來都是文書往來而已。”
“聽說家父病了,還病的很重,我這一向肝腸為之寸斷,恨不得插翅飛往鄴城,隻恨幽州無人坐鎮,今日監軍到來,卻是為我解了一大難處,我當好好致謝監軍才是。”
“公子誠孝之人,孝感天地。”審配感喟了一句,雖是他早早的押寶袁尚,是故對袁譚和袁熙這兩位伯仲抱有警惕之心,但漢家以忠孝治天下,對上孝子,他自是出言讚歎。
“不多說了,我該出發了,不然再拖下去,瞑夜將至。”袁熙隨意的擺了擺手,和審配告辭,而後為審配送到城門口,在數名親衛的簇擁下,向著鄴城的方向飛馳而去。
望著袁熙離去的背影,審配再度感慨了一句:“忠臣孝子,無外如是。”同時他不由想起了袁譚,那位長公子如果有袁熙的心胸,願意放下權柄,不與袁尚爭橫,如此一來,河北權柄傳承,當可無有風波矣。
不過,審配思來,就算袁譚有意聽從袁紹廢長立幼的吩咐,放棄對嗣君之位的追逐,追隨在袁譚左右的文武臣子也不會輕易認下,畢竟攀龍附鳳的好處沒人想放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