蹋頓驍勇善戰、名動天下,是前任的烏桓大單於,現在的烏桓大王。
之前蘇仆延去平原找袁譚,蹋頓便對蘇仆延的行蹤了如指掌。
遼東屬國雖然是蘇仆延的地盤,但蹋頓卻在那裡安插了很多自己的眼線。
所以蘇仆延的一舉一動,完全在蹋頓的掌控之內。
蘇仆延隻帶了五千人馬去平原,他顯然不是去打仗的。
那麼他去平原乾什麼?
隻有一種可能,那就是去找袁譚,想要跟他結盟。
蹋頓跟袁熙結了盟,蘇仆延又跟袁譚結盟,這擺明了是想跟他對著乾,想讓袁譚幫助蘇仆延篡奪烏桓大單於的位置。
然而魔高一尺,道高一丈。
蘇仆延的如意算盤打的不錯,但他卻嚴重低估了蹋頓。
蹋頓對蘇仆延的心思猜了個八九不離十,於是來個先下手為強,趁著蘇仆延帶著大隊人馬前往平原之際,親自帶兵馬趕往遼東屬國。
遼東屬國的人本來就畏懼蹋頓,蘇仆延又沒在那裡坐鎮,隻剩下少量兵馬留守,所以大家一看之前的大單於親自來了,便都紛紛歸附了蹋頓。
蘇仆延帶著自己的五千兵馬從平原趕回遼東屬國,又被蹋頓重重包圍。
迫於無奈之下,蘇仆延隻好交出手中的兵馬,徹底向蹋頓俯首稱臣。
蹋頓念在昔日的情分上,並沒有殺掉蘇仆延,依然讓他擔任遼東屬國的烏桓大人。
隻不過他這個烏桓大人與其他的烏桓大人不同,徒有其名,手下卻沒有一兵一卒。
蘇仆延也跟蹋頓坦白交代,他帶著五千兵馬去平原,本是想去幫袁譚對抗曹操的。
但後來蘇仆延又被牽招說服,便又帶兵撤了回來。
蹋頓知道袁譚不是曹操的對手,最後平原守不住,他隻能退往幽州。
若是讓曹操占了整個冀州,他下一個目標一定是幽州。
因為袁氏三兄弟都在幽州,不鏟除他們的話,曹操在北方始終都有重大隱患。
為了不讓幽州受到曹操鐵騎的蹂躪,蹋頓也沒跟袁熙打招呼,便直接親自帶兵趕往了平原郡。
從遼西郡走最近的路線去平原郡,渤海郡是必經之路,所以蹋頓的大軍也路過了渤海郡的治所南皮。
行軍路上,蹋頓突發奇想,決定把自己的部隊都換上漢軍的服裝。
他也知道曹操不好惹,如果部隊以真實麵目示人,無異於直接得罪了曹操。
如果把曹操這股禍水引到烏桓的話,後果實在是不堪設想。
東麵還有個公孫康呢,他也一直對烏桓虎視眈眈、不懷好意。
到時曹操與公孫康對烏桓來個兩麵夾擊的話,必將是凶多吉少。
烏桓鐵騎換上漢人的軍服,曹操也不知道是烏桓的人馬跟他作對,也就不會去討伐烏桓了。
拿定主意之後,蹋頓便帶著自己的人馬來到了南皮。
渤海郡與漁陽郡毗鄰,漁陽郡也是烏桓的治下,因而渤海郡的人也都認識蹋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