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孚的突然出現,讓曹操對郭圖又重新審視起來。
郭圖說什麼也不肯來自己身邊,隻想呆在南皮,當他的渤海太守。
自己可以答應他的要求,也可以不答應他的要求。
若是答應郭圖的要求,讓他繼續留在南皮,他曾經背叛過袁譚,日後袁熙、袁尚再找他,他又很可能背叛自己。
若是不答應郭圖的要求,無論南皮還是整個渤海郡,也不愁沒人治理,李孚就是個很好的人選。
憑他的三寸不爛之舌,完全可以讓當地的百姓愛上自己、恨上袁家。
可若是不答應郭圖的要求,這個人又該如何安置呢?
讓他來自己身邊做事吧,他又一百個不樂意,那就隻能再把他放到彆的地方。
然而這樣一來,還是無法阻止他日後再度投靠袁家。
一時之間,曹操也拿不定主意。
隨後曹操又把牽招找了過來,想征求一下他的意見。
牽招和李孚之前都是袁尚的手下,二人關係十分要好。
而郭圖卻是袁譚的手下,袁尚和袁譚一直不睦,各為其主,牽招和郭圖自然也好不到哪去,根本無法跟李孚相提並論。
牽招自然在曹操麵前說了李孚一大堆好話,又說了郭圖一大堆的不是。
牽招走了之後,曹操又把張合找了過來。
曹操之所以找張合,是因為在官渡戰場上,從袁紹那裡投奔過來的人都對郭圖頗有微詞,說他是害群之馬。
官渡之戰表麵上看,似乎是許攸左右了這場戰爭的走勢,實際上則是郭圖害了袁紹,幫了曹操。
曹操想聽聽張合的意見,也想了解一下他們那幫人對郭圖還有沒有那麼大的成見。
張合來了之後,也不說郭圖怎麼怎麼陽奉陰違、怎麼怎麼口蜜腹劍,隻跟曹操說他妨主。
郭圖在袁紹手下時,袁紹在一片形勢大好的情況下敗給了曹操。
郭圖在袁譚手下時,袁譚又稀裡糊塗地被砍下了腦袋,連自己到底是怎麼死的都不知道。
牽招代表的是從袁紹那邊投奔過來的文臣,包括李孚、辛毗,甚至郭嘉、荀彧。
而張合代表的則是從袁紹那邊投奔過來的武將,包括高覽和當年的冀州精銳部隊。
這一文一武都話裡話外地說郭圖的不是,也說明郭圖這個人實在留不得。
留著他不但日後會鬨出亂子,還無法跟眾人交代。
最終曹操終於下了決心,郭圖這個人必須要除掉,否則後患無窮。
但郭圖畢竟是降臣,又是此番消滅袁譚的有功之臣。
若是曹操隨隨便便地就把他殺了,也實在說不過去,必須要找個合適的理由,讓大家都心服口服。
經過了一番冥思苦想,曹操心下終於有了主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