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廬之中,諸葛亮正獨自一人仰臥在榻上,腦袋枕著雙臂,眼睛望著棚頂,靜靜地發呆。
此時,他的弟弟諸葛均去地裡乾活了。
自從與司馬徽見了麵之後,諸葛亮便什麼心思都沒有了。
他既不讀書,也不耕種,整天一個人躲在草廬之中,靜候司馬徽的佳音。
諸葛亮生怕自己出了草廬,司馬徽來了之後找不到自己。
突然,外麵傳來了輕輕的叩門聲。
諸葛亮心花怒放,趕緊翻身從榻上跳了下來,三步並作兩步地來到了門口。
開門一看,卻並不是司馬徽,而是一個器宇不凡、風度翩翩的老者。
諸葛亮認得此人,他就是南陽乃至整個荊州大名鼎鼎的名士黃承彥。
“請問閣下是諸葛亮嗎?”黃承彥問道。
“正是,正是!”
諸葛亮一陣小雞啄米般地點頭。
黃承彥點了點頭,又問道“可否借一步說話?”
諸葛亮二話不說,連忙將黃承彥迎入了草廬之中。
進去之後,黃承彥又四周打量了一下整個屋子,發現家徒四壁、室如懸磬,卻到處都堆滿了書簡,不由滿意地點了點頭。
“我先自我介紹擬下,我叫黃承彥!”黃承彥坐下之後說道。
黃承彥雖然不認識諸葛亮,但諸葛亮卻早就認得他。
諸葛亮連忙道“久仰久仰,先生蒞臨寒舍,頓感蓬蓽生輝!”
“年輕人,你平日裡都做些什麼啊?”黃承彥又問道。
“天氣好的時候,就去地裡乾活。天氣不好的話,就在茅屋中讀書。”諸葛亮實話實說地道。
“哦?那今日天氣不錯,為何你沒有去地裡乾活呢?”黃承彥又好奇地問道。
諸葛亮眼珠一轉,解釋道“眼下已經快進入冬季了,地裡也沒什麼活了,所以隻需在家讀讀書就行了。正如太史公所雲夫春生夏長,秋收冬藏,此天道之大經也!”
黃承彥點了點頭,又問道“你今年多大了?”
“二十七歲!”諸葛亮脫口而出道。
“為何這麼大了,還一直躲在鄉野之中,怎麼不出去謀個差事呢?”黃承彥又問道。
諸葛亮想了想,說道“眼下我大漢朝風雨飄搖、危如累卵,各地群雄割據、狼煙四起,實在沒什麼太好的去處,還不如躲在野外讀讀書,等日後天下太平、海晏河清了,再為江山社稷略儘綿薄!正所謂篤信好學,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亂邦不居。天下有道則現,無道則隱。”
黃承彥點了點頭,又問道“你對天下大勢怎麼看,大漢還有複興之日嗎?”
諸葛亮並不知道黃承彥突然造訪,到底意欲何為。
而大漢到底是能夠撥亂反正,還是最後改朝換代,諸葛亮也實在不敢在外人麵前妄加評論。
他沉吟了一下,說道“先生,在下隻不過是一記書生,不諳世事多年,實不知這天下日後到底會是什麼樣子。不過在下相信,總有一日天下會太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