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日一大早,魯肅便來到了劉備的住處。
然而他卻撲了個空,劉備在頭天晚上,也就是周瑜跟魯肅談話的時候,便帶著張飛不辭而彆,返回了樊口。
劉備雖然不擅長帶兵打仗,但審時度勢、察言觀色卻是他極為擅長的。
當年在徐州時,劉備就看出自己不是曹操的對手,所以仗還沒怎麼打,他便逃之夭夭了。
到了冀州之後,劉備又發現袁紹雖然是天下第一諸侯,卻也是徒有其表、浪得虛名。
袁紹跟曹操的兵力雖然相差懸殊,但袁紹卻未必能贏得了曹操。
於是劉備便早早做好了兩手準備,帶兵跑到了汝南,說是騷擾曹操後方,實則遠遠地隔岸觀火。
如果袁紹贏了,劉備也能有一份功勞。
如果袁紹敗了,劉備就南下投奔劉表。
結果袁紹意外地痛失好局,劉備便毅然決然地離他而去。
到了荊州之後,劉備又發現劉表年事已高,早就胸無大誌,他的兒子也都是爛泥扶不上牆的東西,可以說是後繼無人。
結果劉表一死,劉琮雖然沒告訴劉備,他投降了曹操,劉備卻料敵於先,早曹操一步跑到了江東。
這些都能體現出劉備對局勢的預判和把握能力,以及對人心的判斷和洞察能力。
這次劉備雖然隻在赤壁待了兩天,但他卻感到度日如年。
大戰在即,他卻什麼事都做不了、什麼忙也幫不上,作為一路諸侯來講,這種日子自然不好過。
曹操隨時可能進軍,如果他真的打起來了,劉備的人馬一點兒都還沒就位,後邊兒可真要吃不了兜著走了。
而周瑜也不像開始時對劉備那麼熱情了,雖然沒直接說出來要攆劉備走,但劉備卻完全能夠感受得到。
俗話說的好久住令人賤,頻來親也疏。
更何況這大戰隨時都會開啟,而你嘴上答應的要結盟,卻一點兒實際行動都沒有。
所以劉備覺得雖然隻待了兩天,也絕不能再待下去了,真等著人家開口下逐客令,那就太不知趣了。
劉備之所以咬牙在赤壁多待了兩天,唯一的目的就是想哄張飛開心。
在劉備眼裡,張飛就跟個頑皮的孩童一般,先給他塊糖吃,他就會乖乖聽話了,讓他喝好、玩兒好,回去之後也就會給自己辦事了。
至於離開赤壁,沒有跟周瑜打聲招呼,劉備覺得沒那個必要,完全是多此一舉。
順利的話,用不了兩天劉備就會帶著大軍再返回赤壁。
不順利的話,劉備也沒臉再見周瑜,就更不用跟他虛與委蛇了。
張飛雖然在赤壁沒待夠,但劉備告訴他,隻要他能夠兌現自己的承諾,把關羽叫過來,不但他們很快就會回來,到時還能有仗打。
張飛一聽不但有酒喝,還有仗打,自然是迫不及待,連夜便跟劉備返回了樊口。
軍帳之中,杯盤狼藉,隻有張飛、關羽二人,哥倆都已喝得酒酣耳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