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徐楷對著府吏吩咐了幾句,隨後抬頭邀請司馬昭上座,自己則坐於台下首席。
司馬昭又拿起那本兵冊看了一眼,詢問道:“徐太守,你回來前本使已讓郡都尉帶我巡營不過這兵冊上的軍士數目,似乎對不上,這是何故?”
徐楷頷首。
要知道吳國的兵製跟魏國有很大不同,雖然魏國的將領也有私兵,但控製在可控範圍之內,編製一般不超過一個曲(四百人)。
但吳國就寬泛多了,他麾下部曲是當年父親留下的,刨去戰死、遣散的一批,跟隨他一同歸附的也有一個營兩千人的編製。
並且為了製衡,他本人的私兵不占郡兵名額,再加上此地距吳國邊境很近,他這個太守實際能調動的兵力甚至多達五千之眾。
也難怪司馬昭會“微服私訪”,畢竟在荊州範圍內,他徐楷已是一方不容小視的“諸侯”。
“使君,是這樣的。”
徐楷如實道:“朝廷給上昶城的工期定得很嚴,江夏又是兩國邊境,民戶較少,故而下官將一部分部曲派往上昶,協助築城。”
說完,他又補充道:“如果使君有空,可與下官前去上昶核對兵冊。”
“嗯”司馬昭點點頭,看對方信誓旦旦的樣子,他姑且信了對方的說辭。
“民力不足”司馬昭捋著短須,說道:
“我家與襄州的王都督是世交,本使又與襄州刺史樂使君共事過幾年,向襄州借個數千民夫,應當不難。”
徐楷露出喜顏,拱手拜謝。
司馬昭則是捋著短須,一副給了對方恩賜的感覺。
其實此行他並非是真的懷疑徐楷藏匿兵源,最多是來敲打敲打,同時他還有另外一件重要的事。
“朝廷對上昶城建設頗為關注,待城建成後,江夏治所也會遷移上昶。”
“不過重視此城的不隻是我大魏,想必吳國更是警惕異常。”
徐楷點點頭,道:“近來斥候頻頻得報,漢水上時常看到見到吳軍的戰船。”
“嗯”司馬昭道,“本使正是為此事而來,王都督有令,我江夏水軍未成,暫無戰力,如若遇到吳軍,不要貿然交戰,退守安陸,即刻上報。”
“下官遵命。”
徐楷上任以來,對江夏的過往進行了一些了解。
早年在文聘執掌江夏時,這裡有一支出身荊州水師的強軍,但在文聘病逝,老兵們悉數退伍、故去後,之後幾任太守便難有作為了。
上一任太守是王濬,他在任上倒是督造了一批戰船,訓練了一批水軍,但去年調任江陵後,為了迅速成軍,把班底都帶走了。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