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0章避諱與封賞皇子
曆來君王避諱大致分為“改字”,“空字”,“缺筆”,“改音”四種。
“改字”很簡單,就是顧名思義,夏侯獻看向鐘會直接問道:“士季以為,常用的字中有哪些需要改?”
鐘會開口答道:“例如【獻策】可改為【進策】,【進獻】可改為【進貢】或是【進奉】....呃....”
說著說著,他有些猶豫:“陛下的表字是否要諱?”
夏侯獻想了想,一般來說表字是不用刻意去避諱的,但有時候也要遵循當政者的意誌。
他忽然想起了一件有趣的事。
那日在相國府觀看《魏略》,其中有一句:
“時與太祖相戲,每在席,不自限齊,至呼太祖小字,曰:“某甲,卿不得我,不得冀州也。”太祖笑曰:“汝言是也。”
當時夏侯獻看完當即一愣。
“某甲”是什麼玩意?
又結合了上下文他這才理解,“某甲”原來是“阿瞞”二字。
之後他都不用看是誰的傳記,隻看語氣這麼裝逼就知道此人是許攸徐子遠。
不過夏侯獻的關注點倒不在許攸,而在於這個用法。
他感到無語,這玩意兒也要諱啊?
一番思考後,夏侯獻說道:“表字不用了,官號、人名、公文等隻要【奉明】二字不連續使用,無須諱。”
“唯。”
鐘會默默記下。
至於“空字”是指在書寫過程中,遇到“獻”字的地方就空出一個字的位置,不寫出來,以表示避諱。
在不得不用此字時,例如在太學考試、中正評品的時候,也可用“缺筆”,即在不影響識彆的情況下,故意減少該字的筆畫。
而“改音”,用得比較少。南言北語發音各不相同,實施起來很繁瑣,於是夏侯獻就不打算弄了。
“對了。”夏侯獻沉吟一聲,說道:“皇後的名字無須避諱,和朕的表字一樣,隻要不連續使用,皆可。”
這是元姬主動提的。
這兩字太過常用,要是連“姬”字都避,那人家王公大臣的小妾之旁稱難不成都要改?
比如孫姬、劉姬要改成什麼?
王元姬不想給臣民帶來太多不必要的麻煩。
夏侯獻感到欣慰,同時他對自己名字的避諱也並不嚴格。
如同晉朝避司馬師的名諱一樣,頂多是把一些官職,例如“太師”改成“太宰”,“軍師”改成“軍司”,不可能什麼都去諱。
儒學經典中還有諸如“師也者,教之以事而喻諸德者也”這類的內容,哪不成為了你一個司馬師去改經典不成?
說白了,對於夏侯獻而言,隻要不在大殿上出現“倭國使者進獻珍寶”之類的話語就行。
“臣遵旨。”鐘會拱手應下,連筆都不用,隻是心裡默默記下。
夏侯獻看了他一眼,無聲地笑了笑。
現如今手下這些近臣都十分聽話,自己有任何想法和需求,隻要象征性地商量商量便可推行下去。
畢竟他有二十多年的底子在這裡,而且近臣中的大部分人此前和他都是從屬關係。
即便是關係相對遠一點的中書令荀顗、中書監韋誕二人,想來也是不敢指手畫腳。
然而自己的後代就要跟這些“宰相”們博弈了,想推進個事情,這個不行,那個不行,什麼都不行。
如此看來,曹叡在位的前半段真可謂是明君。
..........
八月三十日,中書令荀顗手握一份軍報來到太極殿東堂。
“陛下,隴西來報,雍州軍大捷,二皇子亦有神勇表現,封爵一事,是否要提上議程?”
夏侯獻離開禦案,走向荀顗,後者將戰報恭敬遞上。
拿過戰報,一邊翻看,一邊走向禦案邊一張懸掛的地圖旁。
此番薑維率先忍不住,率軍回援麴山二城。
之後在洮河南岸被陳泰軍所阻,對峙了三日後突然得知夏侯霸已進逼洮水,企圖切斷自己退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