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東吳的朝堂
孫奮是孫權第五子,其妻是袁術的孫女。
在受到遷徙詔令後,孫奮不僅大怒,還愈發的變本加厲,多次越軌法度行事。
於是諸葛恪上箋書勸諫孫奮。
箋書中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先是以袁紹、劉表舉例,稱其各有國土,土地非狹,人眾非弱,以適庶不分,遂滅其宗祀。
後又勸他以魯王孫霸為戒,應當謹慎小心,儘力敬奉朝廷。
最後便是赤裸裸的威脅了,說如果大王您遺忘先帝的法令教誨,心懷輕慢之意的話.....
那麼臣寧負大王,不敢有負先帝,寧願受大王的怨恨,豈敢忘至尊的威嚴。
孫奮收到箋書後十分恐懼,同意移居南昌。
........
太初宮掖庭的一間宮舍內傳出斷斷續續的咳嗽聲。
“陛下.....”床榻邊,何夫人輕輕拍著孫和的後背,手拿絲絹擦拭著他的嘴角。
孫和捂著胸口又咳了三聲,緩緩抬起頭,搖了搖手:“無礙,歇息幾日便可。”
他自己的身體,自己心裡有數。
換了幾個太醫接連幾日診脈,都說隻是傷風病。
然而“皇帝不急,大臣急”,近日朝中議論紛紛,對孫和的病情極為關心。
但在關切之餘,還上疏建議,立皇後之事要提上日程。
這才是群臣的真實目的。
張氏是孫和登基前的太子妃,根據宗法原則,正妻通常應立為皇後,以維護“嫡長子繼承製”的合法性。
正妻若無重大過失,皇帝難以繞過正妻另立他人,否則會遭朝臣和史官非議。
但我大吳自有國情所在!
開國皇帝孫權到死都沒有立過皇後,步皇後隻是死後追封的而已。
結果到了孫和,他效仿孫權一直壓著這事,隻設三夫人、九嬪,皇後之位虛懸,管群臣如何勸諫,他能拖就拖。
丞相諸葛恪也曾多次上疏,曉之以情,動之以理。
孫和不聽。
究其緣由乃是張夫人的出身,張夫人是張昭的孫女、諸葛瑾的外孫女。
完完全全的徐州人!
孫權在位時不斷打壓江東世族,陸氏、顧氏、張氏皆有不同程度的削弱。
時至今日,這些大族中鮮有能獨當一麵的存在,朝政大權幾乎落在了淮泗人手中。
而今如果再立張氏為皇後,原本能作為第三方勢力平衡朝堂的外戚就變成了張氏。
張氏既是徐州人又是諸葛恪姻親,這樣下去情況會更加一邊倒。
反觀何夫人的父親隻是一名騎卒出身,根基薄弱。用這樣的外戚才能真正成為皇帝的助力。
不是孫和喜歡親近江東士人,蓋因朝堂一旦失衡,很可能激起血腥的動蕩。
本來大家在一張桌子上玩,你把我們凳子撤了?
那就桌子掀了吧,都彆玩了!
所以目前朝堂就出現這麼一種現象,淮泗人和非江東本地人,天天上疏要遵循禮法,勸皇帝立張氏為皇後。
而江東本地人則默不作聲,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最近,諸葛恪又開始明目張膽地打壓宗室,這讓孫和很是恐懼。
他諸葛恪要乾什麼!?
“唉~”孫和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他想到父皇作為開國之君都要費儘心思地製衡各方,自己卻隻感到一種無力之感。
“陛下,妾覺得您應該多去陪陪張夫人。”何夫人見孫和長籲短歎,不免有些心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