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艾抵達襄武後沒有停歇,直接令隴西太守牽弘與他合軍,隨後繼續西進,於數日後抵達狄道城。
狄道是漢時隴西郡的郡治,而魏國的隴西郡治則是渭水上遊的襄武。
襄武更靠近天水、南安,算是隴右的腹地所在,由此可見魏國對隴西的控製力較東漢時期更弱。
也難怪河首一帶羌亂頻發,更彆說還有敵國暗中竄動了。
鄧艾率軍到狄道城後並未著急北上,而是派人前往狄道城北的故關收攏流民。
河首一帶四處叛亂,流民們能跑的隻有兩個方向,一是北邊的金城,二是南麵的狄道。
鄧艾停駐此處是為了保證更多的流民得以存活下來。
隴右這地方人口本來就少,如果放任他們餓死或是流落國境之外被蜀軍遷走的話,隴右局勢會愈發糜爛。
而鄧艾停駐此處的另一個原因,是他尚不確定薑維現在何處。
洮水畔,一群流民衣衫襤褸,麵黃肌瘦。
關樓下,他們接受士兵的盤問,確認無誤後允以放行。
關樓上,隴西都尉趙衡看了一眼西邊的落日,隨後跟士兵們交代兩句,快步走下關樓。
進入營中,趙衡很快找到隴西太守牽弘。
“府君,這應當是最後一批,看樣子今日不會再有流民入關,卑職已下令關閉城門。”
“嗯,我要回狄道一趟。”牽弘說道:“明日再多派些遊騎出去,一邊打探叛軍消息,一邊收攏流民,之後等我軍令。”
“諾。”趙衡抱拳。
牽弘很快帶著親兵沿著洮水南下,天黑前到了狄道城,又馬不停蹄地趕到鄧艾的中軍大帳。
帳中文武皆肅然而立,沒有人竊竊私語,直到人全部到齊後,帳中才響起鄧艾渾厚的嗓音:
“諸位,今日糧草已儘數到齊,很快便會下發各軍。務必約束自己的軍隊,不要掠民。”
“末將遵命。”眾將抱拳道。
由於事出緊急,鄧艾是急行軍至此,途中又並了南安、隴西各處人馬,一時間軍力膨脹到兩萬餘人,糧草便一下緊俏起來。
說實話雍涼魏軍的軍紀相對來說是很一般的。
沒辦法當地民風就是這樣,胡人們三天一小叛,五天一大叛的,常年在刀尖上行走的魏兵們早就不是那種沒見過世麵的“乖娃娃兵”。
有些事情鄧艾知道,但他不過分嚴苛。
他覺得欲望可以使人爆發動力,保留一點“獸性”,他的軍隊會有更強的戰鬥力。
當然,他麾下還是有“乖巧”兵的,比如天水、武山、平襄三府的府兵。
集合的路上他們自備口糧,完全不用鄧艾提供,甚至兵器、甲胄都是自己帶的,相當有意思。
並且這府兵此前的屯兵不同,以前他們與將領有很強依附關係,也就是說鄧艾需要通過典農都尉才能對其下達命令。
雖然現在的府兵仍然有伏波都尉之類的將官,但戰時是完全統屬朝廷指派的將領,而不是像以前那種以客將的形式存在。
這裡麵差彆很大。
至於目前的戰鬥力嘛.....難說。
不打個幾仗,死點人,光靠平日的訓練是沒辦法成強軍的。
這時,牽弘開口進言:“使君,既然糧草已備,我軍何不早日進軍枹罕?”
鎮西司馬、偏將軍龐會對此很是讚同:“末將以為牽太守所言極是,羌胡作亂至今已二十餘日,再讓他們胡鬨下去,局勢將愈發糜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