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漢總共有多少兵?
目前,全國戶口登記在冊的兵員有十一萬六千人左右。
四大都督區中,光漢中就占了四萬。
永安督宗預和新調任巴東的閻宇共計能調動一萬五千兵力。
江州都督、車騎將軍鄧芝在巴郡屯有一萬兵。
隻不過江州這個都督區的職能主要是作為巴東和成都的支撐點的存在。
多年未經外戰,軍隊戰鬥力平叛尚且夠用,但跟魏國這種在與吳軍作戰中磨練了三四年的荊州軍相比,還是有不小差距。
庲降都督區今年剛被抽調走了一支軍隊,目前隻有萬餘兵力。
這就七萬五了。
另外,靠近成都的綿竹、涪城、江油還分彆需要駐軍把守,再不濟每個關口也得常備一千兵。
如此,成都中軍的作戰部隊實際隻剩有兩萬多人了。
除去這些,最後剩下來零零總總一萬多人,這些人大多是負責成都維持治安的尋常守衛,完全沒有野戰經驗。
夏侯獻曾和群臣推測過蜀國兵力,預測誤差在一萬人上下。
當時他還有所聯想。
曆史上的諸葛瞻說不定帶的就是這樣的“雜兵”,前去抵禦鄧艾的。
不過這依然無法為他開脫。
要知道雜兵運用得當,守關隘是沒問題的,但他選擇出去野戰就多少有點看不清自己和手下士兵的實力了。
“衛將軍。”虎賁中郎督兼行領軍的趙統看向薑維,說道:
“漢軍各處部署,您是知曉的。當下我軍在漢中以及入川各處關隘投入的兵力本就是最多的。”
“其餘防區本就沒多少兵,甚至成都中軍隻有區區兩萬。”
“這是大漢最後的底牌了,不到萬不得已,最好不要輕易調動。”
薑維點點頭:“既如此,為何不考慮一下我的建議?”
他頓了頓,目光看向群臣,認真闡述自己的觀點:
“漢中不同於巴東,要防守的地方太多,即便我軍每條路都分兵圍守,魏軍每條路的兵力也會倍於我軍。”
“在魏軍大舉進攻的時候,我軍兵力劣勢、各軍分散、調度不易,很容易陷入混亂的窘境。”
“我常年領軍北伐,深知糧道艱難。每次隻要不能一擊致命,就不得不撤軍返還。相反魏軍的策略大多是消極避戰、以逸待勞。”
“而今,魏軍主動來攻,何不讓他們感受一下糧道艱辛,我軍反過來以逸待勞呢?”
“待魏軍困於漢、樂二城下時,我率軍堵其歸路,漢中魏兵頃刻間化作甕中之鱉,插翅難逃。”
“屆時,魏軍北線潰敗,其他各路多半會撤軍,危機將迎刃而解。”
“這就是我的方略。”
聞言,劉禪心中有些感慨。
伯約真乃大漢忠臣啊,在丞相故去後,竟是這麼一個降將始終想著興複漢室並付諸行動。
劉禪嘴唇動了動,似乎想開口說些什麼,張翼卻沒注意到皇帝的微表情,一臉嚴肅地看著薑維說道:
“衛將軍此策未免太過激進,稍有不慎,讓魏軍鐵騎輕而易舉地在漢中平原馳騁,屆時賴著不走與我軍打持久戰,又待如何?”
薑維沒好氣地看了他一眼,解釋道:“我軍堅壁清野,聚糧草於漢、樂二城.....敢問將軍,魏軍在漢中無法得到補給如何能久持?”
張翼反駁道:“堅壁清野固然不錯,可漢中屯田經營了這麼多年,縱使此番擊退魏軍,漢中也會因此元氣大傷,日後要需要多少年才能恢複!?”
薑維也毫不客氣:“將軍看得長遠是沒錯,但若此番不能擊退魏軍,哪裡來的日後?”
“你!”
兩人意見相左,誰也說服不了誰。
張翼本身就是個不折不扣的“鴿派”。
他認為國家弱小百姓疲憊,不應該濫用武力,素來是不支持北伐的。
然而以前薑維出於某種目的,北伐時總是強行把他帶上。
他曾多次向對方提建議卻從來不被采納,甚至有在陣前爭吵的事情,以至於兩人的關係越來越差。
張翼看薑維不順眼,有種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意思。
但事實上,薑維這套“斂兵聚穀”策略還是可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