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國或許真的要對巴蜀用兵。”李衡當即應道,“據報,王基和杜預互換防區,調去了江陵,如今是杜預主持武昌防務。”
“杜預?”諸葛恪冷哼一聲,嘲諷道:“幼弱之輩。”
想他諸葛恪自幼就沐浴在“神童”的光環之下,出仕二十八年,上馬能殺敵,下馬能治國,壓根看不上杜預這樣小輩。
隻見他語氣輕蔑地說:“我與顧譚、張休等人隨侍宣太子孫登)講論道藝之時,他杜預還在吃奶呢。”
張約和朱恩捧腹大笑,後者笑完還補充了一句:
“聽聞那杜預連馬都不會騎,依我看來,此人不過是早年做過夏侯獻幕僚,因此才受重用。就像當年曹丕身邊的.....”
話到此處,朱恩卻想不起來那人名字。
諸葛恪思索了一下,提示道:“吳質是吧?”
“對!”經這麼一提醒,朱恩記起來了:“吳質一介書生,當年竟能都督幽、並兩個大州。我看曹丕是昏了頭了,任人唯親到這個地步。”
說完,幾人又笑了起來。
他們把杜預比作吳質,著實是離譜。
不過在吳國人的視角來看,二十八歲的杜預既不出身北地頂級士族,又沒有什麼拿的出手的戰績。
荊南之戰靠的是人家司馬昭!
當年司馬昭在荊州名聲赫赫,在峴山伏殺了朱然之後,吳國上下曾舉國震恐。
要知道,朱然當時可是西荊州的軍事一把手彼時陸遜主荊州事,但不直接掌管江陵防務)。
他被斬殺所帶來的震憾程度,不亞於夏侯淵戰死在定軍山帶給魏軍的。
在那之後,司馬昭又跟隨王基參加過南郡之戰、西陵之戰,武陵之戰等諸多戰役,隨後在荊南之戰中一戰成名。
“司馬使君好謀斷,以計代戰一當萬!”這話早就在江東傳開了。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鳥儘弓藏啊。”隻見張約幸災樂禍般地歎了口氣:“司馬昭跟著他夏侯獻南征北戰二十年,當了皇帝後卻直接擼了人家兵權。”
“你歎什麼氣,這是好事啊!”朱恩在一旁說道。
張約白了他一眼:“你難道沒聽出來我的語氣?”
諸葛恪跟著笑了笑,伸手止住二人談話,說起了正事:
“眼下就等魏國正式開戰,戰爭一旦運行就不易停下。待魏蜀交戰正酣之際,我引大軍前去,必可一舉奪回江夏。”
“丞相必當凱旋!”張約和朱恩恭維道。
諸葛恪滿意地點點頭。
他雖然傲,卻並不蠢。
他是打算主動發起進攻,但也在一邊籌劃,一邊等待時機,在魏國防線鐵板一塊時,他肯定不會自討沒趣。
隻是他沒想到,機會這麼快就來了。
魏國內部軍區換防,荊州宿將王基肯定要帶主力進攻永安的,甚至洛陽的中軍也要分彆投入到各線戰場。
留守江夏的能有多少?
看著眾人信心滿滿,李衡卻麵露擔憂。
他本想提醒諸葛恪不要輕敵,想了想還是算了。
丞相這麼多年一直是這個性格,勸了反而要挨罵,權當是為了漲士氣吧。
諸葛恪和張約、朱恩兩人又聊了一些宮中之事。
朱恩通過一個宦官得知:張皇後的肚子已經六個月大,預計年末能再為孫和誕下一子。
話說孫和有一個嫡子孫俊張皇後出),庶子孫皓何貴嬪出)、孫德和孫謙。
年僅二十七歲,有四個兒子,還算可以。
聊得差不多時,諸葛恪看向李衡:“叔平。”
“下官在。”李衡回過神來,拱手應道。
“征兵的事,你多費心。”諸葛恪道,“派人聯係那些吳人豪宗,此番出征若肯助戰,高官厚祿,不吝賞賜。”
喜歡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請大家收藏:()重生夏侯,從街亭開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