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濟出身荊州,起家擔任諸葛亮的主簿。
他這人是個直腸子,曾經多次向諸葛亮直言進諫,說話很不客氣。
諸葛亮反而很欣賞這樣的他,將他與崔州平、徐庶及董和等人相提並論,認為他們都是能適時規勸自己過失的諍友。
建興九年,在漢中負責督糧草的李嚴弄虛作假,想逃避責任。
胡濟便與諸葛亮共同上書劉禪請求罷黜李嚴。
建興十二年,諸葛亮去世,胡濟被任命為中典軍,受封成陽亭侯,常與重臣費禕、董允一起約時遊宴。
後來他曆任昭武中郎將,前將軍,出督漢中,又轉任鎮西大將軍。
論資曆,他至少是費禕那一檔。
這些年他對於北伐的態度比較曖昧,他雖是保守派,心裡卻清楚大漢需要這麼一麵旗幟的存在,隻要不過度勞民傷財就行。
胡濟在大漢軍界算是一個相對低調的人,上麵讓做什麼就做什麼。
可這並不代表他沒有脾氣。
他之所以同意薑維的部署,從漢中移鎮漢壽,還不是以大局為重?
漢壽原名葭萌關,素有“全蜀咽喉,川北鎖鑰”的稱呼。
當年劉備入川,駐兵於此,後成就帝業。
時年有“蜀漢興,隆中謀,葭萌起”民謠,遂改名“漢壽”,寓意大漢與天地長存,與日月同壽。
薑維告訴他,漢壽這樣的國之命門唯有他這樣的宿將才能夠信賴。
當時胡濟信了。
然而他還沒來得及熟悉這裡的防務,就突然改變計劃?
真不怪胡濟生薑維的氣。
換誰對於這樣“東一榔頭,西一棒子”的打法都會感到頭疼。
不過今日國難當頭,胡濟身為大漢的老將,心裡儘管對薑維不滿,但也懂得輕重緩急。
當日他便召集軍隊、安排糧草輜重,帶著八千精銳和萬餘民夫踏上了前去武都的路。
............
到十月初七這天,魏軍已對下辨城攻打了半個多月。
值得一提的是,由於損失了大量糧食和財物,楊千萬父子於河池潰敗後一路西行,不得已前來投靠武都太守常閎。
彼時鄧艾軍還未到,常閎便接收了楊千萬和他的部眾。
畢竟武都城守備力量極其不足,他認為這絕對是解決了燃眉之急。
但等魏軍到時,得知這個消息的鄧艾和夏侯森都笑了。
這樣的潰兵不馬上驅趕走,竟還收容進城影響軍心?何況還是異族呢。
就算士兵們心誌堅定,不為潰兵所影響,但多出來這麼多張嘴,有那麼多糧食喂飽他們嗎?
鄧艾覺得,常閎此舉隻會加速他的敗亡。
事實果然如此。
在魏軍壓境之前,常閎多次要求楊千萬出城把守城外據點,卻被對方各種理由拒絕。
最後楊千萬甚至連裝都不裝了,魏軍兵臨下辨後,他直接表示氐人可以協助漢軍守城,但野戰是不可能是野戰的。
常閎無奈,隻能硬著頭皮認了。
隨著城外據點儘失,武都守軍隻能困守一座孤城。
漸漸的,下辨城中的糧草也不容樂觀了。
十月初九,終於有一支蜀國援軍趕到下辨,但他們卻沒有來解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