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幕中視頻開始播放:
“建文皇帝朱允炆,為什麼會輸給他的好四叔朱棣?”
大明位麵
洪武年間
此刻還是燕王的朱棣,聽到這句開場白,向前一步,直接跪在了大哥朱標的身後,然後拉了拉朱棣的袖子,投去了可憐兮兮的眼神。
自從有了天幕之後,這已經習慣成自然。
此刻的朱元璋倒是神色沒有什麼變化,他抬頭看向天幕,
畢竟他也想知道,怎麼好好的江山就被老四奪了去。
天幕中視頻繼續播放:
“建文帝朱允炆是個怎樣的人?”
“一句話,建文帝是個讀儒家經典讀到心裡的人。”
“朱允炆是一個儒家經典的狂熱粉絲。”
“可朱允炆不明白的是,一個帝王學習儒家經典是為了去掌控天下讀書人的思想。”
“而不是讓這些讀書人所著的儒家經典掌控一個帝王的思想。”
“皇帝讀書是為了管理讀書人,而不是成為一個讀書人,這個道理,朱允炆直到被攆下皇位都沒有想明白。”
此言一出,天幕下的頓時一片寂靜,一眾讀書人在心中暗想“夭壽了,這些東西是能夠拿出來當麵說的嗎?”
大明位麵
洪武年間
朱元璋神色如常,而朱標的確是皺起了眉頭,因為他知道,天幕說的一點沒錯。
朱允炆雖然純孝,卻是書生氣十分的濃厚,原本想自己一步步的帶著改,
哪裡想得到自己居然早在父親之前走了,
若是曆史走向真的如此,那麼朱允炆身上的這個毛病就是個大問題。
天幕中視頻繼續播放:
“在朱允炆看來,讀書人是有大能耐,能乾大事兒的人。而書上的道理都是千古不破的真理。”
“早在他還沒有繼位之前他就和齊泰對著史書上的各種陰謀陽謀指指點點,好不快意。”
“而朱允炆登基後,他就開始了自己的第一件大事——削藩。”
“削藩當然要有自己的團隊,”
“而朱允炆的挑人標準也很簡單,不要小人,隻要君子。”
“最好是那種逢人遇事就能引經據典,張嘴就是錦繡文章的大儒君子。”
“滿朝文武能入得了朱允炆法眼的隻有齊泰、方孝孺、黃子澄。”
“公元1399年,這幾個誌同道合的讀書人聯合了起來,組成了朱允炆的‘削藩辦’。”
大明位麵
洪武年間
朱元璋皺眉回憶道:
“黃子澄?不就是那個殿試時候回答不上來自己多大的第一名?”
“咱記得好像把他從改為探花了。”
朱標也開口說道:“這個方孝孺,父皇也曾向兒臣推薦過,說他是品行中正的人才,囑咐兒臣可以用到老。”
朱元璋眉頭皺的更深了,這麼看來那個齊泰也多半是個讀書人。
“削藩就削藩,可用這麼幾個讀書人能成什麼事兒?”
“秀才造反三年不成不知道嗎?”
天幕中視頻繼續播放:
“削藩這件事情本沒有對錯,”
“成功了那就叫順利實現中央集權。”
“失敗了就是各路藩王親君側,皇帝輪流做,明天到我家。”
“然後成為曆史書上的反麵教材。”
“熟讀史書的建文團隊顯然不想成為曆史書上的笑柄。”
“於是整個團隊關起門來坐而論道,友好交流了幾天幾夜。”
“討論到底是采用漢朝那樣溫水煮青蛙的方式緩慢削藩,還是快刀斬亂麻,成就史書上寫的那樣的豐功偉績。”
“要知道,大明朝的藩王,因為朱元璋疼愛自己的兒子,吃喝拉撒都有朝廷供養。”
“削藩肯定是越快越劃算。”
“讀書人清苦慣了,見不得錢被浪費,往往看不到大局。”
“其實隻要削藩最後成功,藩王拿去的錢就在於朝廷什麼時候收回而已。”
“就算是不采用漢朝的做法也是宜緩不宜急。”
“而倉促決定削藩,看似省去了很多錢,卻失去了很多先發優勢。”
“就比如失去了輿論造勢的時間。”
“削藩不造勢,就如同喝豆漿不加糖,吃餃子不蘸醋。”
“不把藩王的名聲搞臭,不激起百姓心中的怒火,百姓對削藩的做法就很難有同理心。”
“畢竟削藩不削藩是你皇家自己的事兒,天下隻要還是朱家的,皇帝誰來做和老百姓並沒有太大的關係。”
“要是打了輿論戰,等到火候到了,民怨四起,朱允炆再做出為難的樣子,半推半就的削了藩,還能落個大義滅親的曆史好評。藩王們如果不想直接造反也不好做出太大的動作。”
大明位麵
洪武年間
朱元璋倒吸一口涼氣,
“這天幕好生狡猾,這削藩的路子簡直是簡單又有效,隻要輕輕的從中推波助瀾,不出幾年就能順理成章的辦下來。”
“難道不是這麼辦的?”
天幕中視頻繼續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