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母接下來的話又讓我不知道該說什麼,她講述了蘇聯修建療養院的原因。
隻是,我不知道該如何把原因寫出來,因為內容過於直白,恐有含沙射影的風險。
許某人大概提一嘴,哪說哪了,以下內容,僅為蘇聯曆史的闡述。
蘇聯政變可謂是鐵打的特權,流水的主席,不管誰在位,都儘可能滿足支持者的各種需求。
咱說的支持者可不是老百姓,因為那種環境下,沒有投票權利的老百姓隻是供給蘇聯特權階級的養料。
那麼,支持者是誰?
當然是支持上位,且有話語權的人。
討好老百姓沒用,不過討好有投票權和話語權的人才能穩固自己位置。
所以,特權**在蘇聯時期普遍存在。
被列寧譽為革命之鷹的女革命家盧同誌在1906年公質疑對列同誌,她說列同誌用無產階級的名義去打造**體係,那麼權利早晚會落到沒有信仰的後代手裡,若沒有民主憲政的製約,他們隻會變得更無恥、更貪婪。
盧同誌還說過一句名言——隻給政府的支持者以自由,這不是真正的自由......
不過呢,列同誌沒聽勸,1917年二月革命成功,1918年列同誌變為包括他在內的委員乾部設立了療養食堂,在大多數人都吃不飽飯的時候,療養食堂裡麵的美食可謂是豐富多彩。
療養食堂拉開了蘇聯接下來的特權**。
接下來的斯同誌也研究出來了新玩法——官員等級名冊。
1923年,蘇聯組織局通過決議,1870人的第1號官冊,1875人的第2號官冊,總計3545人。
列入名冊的官員,有高工資、有額外收入、還有一些誘人的福利政策。
簡單說一句福利待遇,有專屬的商店,裡麵有琳琅滿目的商品和全球的奢侈品,可以理解為特供。
然後呢,官員等級名冊上麵的人通過互相拉攏,組成小集體,聯姻等方式,形成了盤根錯節的穩定關係,也就是最初的特權階層。
蘇聯也有專門的官員子弟學校,畢業後多半都會進入政府工作,為特權階級不斷補充新鮮血液。
斯同誌三個孩子中有個女兒,女兒寫了一本書,叫做《僅僅一年》。
書中有對特權階級的描寫——彆墅裡擺滿了金銀器皿和貴重瓷器,那些富麗堂皇大莊園裡有花園、暖房、馬廄......
到了勃同誌上台的時候,他清楚地知道背後的支持者想要什麼,所以他恢複了事實上的乾部終身製,然後將特權階級的人數擴張到了三百萬,互相庇護、互相提攜,這個組織達到了巔峰,他們有各種各樣的津貼、富麗堂皇的彆墅、特殊的醫療和保健,幾乎涵蓋了一切需求。
當然,特權階級不僅僅是這三百萬人,還有三百萬人的家人、七大姑八大姨,甚至是彆墅中的保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