荊明當然知道李樂的意思,單一角度看鄉村,得出來的,隻能是偏頗到極點的東西。
瞧見李樂笑而不語,荊明脫掉手套,揣兜裡,“自然經濟與商品經濟長期共存,互為消長。小農經濟與大規模機械化生產對立。自耕農經濟與租佃經濟對立。”
“縱觀我們幾千年的曆史的長度,小農經濟一直是是整個社會穩定的基礎,而家庭穩定是小農經濟穩定的基礎。”
“給你舉個我當時在韓漱石先生的古代經濟史講座上聽來的例子,你知道什麼是最理想狀態下的小農經濟麼?”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李樂回道。
“那是地主階級。”
“嗬嗬嗬。”
“在古代的農業社會,你,還有你老婆,從你爹那裡繼承了幾畝薄田瓦房三間,但是依舊隻能糊口度日,和衣食無憂的日子相去甚遠。這時候,你就想我要怎麼過上好日子?”
“鄰居屯糧我藏槍?到時候搶他個狗日的。”
“你是土匪咩?”荊明白了李樂一眼,“你還聽不聽?”
“啊,聽,聽!想要富,那種封建時代,想跨越階級,無非文武商三條路,要麼讀書科舉,要麼當兵入伍掙軍功,再要不,就做生意。就像我家祖上走的就是軍功路線。”
“你家現在不也是?創業股東。”
“那不一樣,出發點不一樣。”
兩人的隨口一說,讓一旁的洪運又看了李樂一眼。
“回到剛才的。”荊明擺擺手,“怎麼過好日子?就像你說的,讀書科舉?即便在科舉製度最巔峰的前清,270多年,縣府院鄉會殿,六級考試,縣府一年一考,院試三年兩考,其他三年一考,就算再加上恩科,童生總數大約300萬,秀才46萬,舉人15萬,進士,你算算這比例,你一個農戶出身的,有多大可能?要不是你爹有點遠見,有點兒家底兒,讓你上了兩年私塾,你連字都不會認識。”
“再有你說的,練武走軍功。封建時代,你家要不是開國打天下的那幫人,治世你就是大頭兵,亂世大概率就是炮灰。做生意,更扯淡,你連本錢都沒有,你做什麼?”
“於是,作為一個普通農民,你唯一能過上好日子的希望就是,生,生孩子。生他五個八個的。那年頭,又不用考大學上補習班學奧數學美術學舞蹈,五六歲就能下地幫家裡乾活。”
“飼養成本不過就是多隻碗多雙筷子,飯多加點菜葉子多加碗水。忍一忍,等孩子大了你就牛逼了。家裡妥妥的幾個壯勞力。能乾活能開荒,就是村裡打架也不怕。等女兒嫁出去又多了幾個親家,人多勢也眾。兒子都是給你乾活的,隻用管飯,工錢都不用給,比雇人劃算多了。等兒子再生兒子,一大家幾十口人,你就是家裡的天王老子,都得聽你的。”
“在古代農業社會,孩子就相當於一個大牲口,製造成本無非就是幾下活塞運動,飼養成本也低,屬於低投入高回報的投資。兒子長成了壯勞力,就有了剩餘價值,你再拿剩餘價值去換更多的地。你活的時間越長,你掌握的財富就越多,你的日子就越好。為什麼國人都會認為子孫滿堂,健康長壽是人生最大的幸福?這就是。”
“等你掛了,你的兒子們分家,一人再分畝地,再來下一個輪回。在小農經濟社會中,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多生孩子,通過人力創造的剩餘價值來實現財富積累,是唯一可行的上升通道。”
李樂琢磨琢磨,“可這裡麵有人少地多的宏觀前置條件和各種變數啊,人有自我意識,有思考能力,有感情,有個人追求。還有社會動蕩,天災人禍,疾病,土地兼並,低生產力條件下的產出限製等等因素。”
荊明手一攤,“所以嘍,韓漱石先生說的前提,是理想狀況下,在這種近乎嚴苛的條件裡,古代社會,有多少人家有概率循環幾次完成這個閉環的?”
“這個,又回到剛才說的穩定,在古代社會,因為有著靠天吃飯的生產力的製約,以及封建製度的自有的周期性、規律性的雙重作用下,才會不斷出現盛世亂世的交替循環。”
“現在,我們雖說完成了土地的三大改造,從根本上瓦解了土地兼並的根基,但是因為自然等客觀原因的限製,我們依舊處在大國小農的這種狀態。鄉村小農經濟的穩定,依舊是國家穩定的基礎。”
洪運這時候說道,“這點,我是學地質的,我有發言權。”
“我們,山地占33,丘陵占10,高原占26,盆地占19,平原隻占12。在這種硬性的客觀條件和農地資源稟賦下,想要推進農業現代化,眾多農戶耕種小塊土地的狀態,是不可能在短時期內得到改變的。這個,也決定了我們的農業不可能全麵實行規模化經營,小農生產、小農經濟仍有其合理存在的空間。”
“再一個,改開後,現代化進程,使得農村普遍存在以代際分工為基礎的半工半耕的模式,也就是父母留村務農、年輕子女進城務工的模式。但農業現代化不是進城農民不能返鄉的現代化,經營土地依然是農民主要的謀生手段。”
小主,這個章節後麵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更精彩!
“其實,如果在農村待的時間長了,就會明白土地規模小並不是造成生產收益下降的根本原因,而是由於家庭交易地位低下,科技應用能力、信息能力差,以及農村商品經濟的縱深發展與科技進步的不適應,造成的實現農業生產由傳統到現代的自主接軌的困難。”
李樂看著眼前成片的農田和一道道的田壟,尋思著兩人的話,半天沒言語,好一會兒,才說道,“這就引出來一個問題,自然客觀和曆史原因形成的小農經濟狀態下的鄉村,如何用漸進的適度規模經營的方式,達到發展和社會基礎穩定的協調。”
洪運耳朵一動,“適度規模經營?”
“對啊,生產力狀況、社會組織狀況、家庭觀念等等,都有小農經濟存在的基礎與理由,像醜國或者其他國家的那種大規模農業不適合我們。走一條農業上適度規模化,多種經營,產業融合發展的鄉村經濟形態,才是推動向前發展的通路。。”
“而且小農生產與規模經營之間,並不是一個完全零和博弈、此消彼長的過程,而是融合補充、協調發展的過程。”
“完善利益聯結機製,提升小農生產經營組織化程度,拓展增收空間,讓資源變資產、資金變股金、農民變股東。並不是單純的變回那種集體合作社,這是一種包含傳統農業和多種新型產業的.....”
“誒誒誒,李總,您說慢點兒。”
“嗬嗬嗬。洪縣,彆打擾荊師兄他們了,咱們回去聊,順便說說鄉居酒店的合作。”
“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