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看。”
“你就會說個好看?”
“藍溪白石出,山腳綠茶園?還是,陽崖陰嶺各殊觀,雨後風前各異香?”
“聽不懂。”
“讓你不學無數,以後咋輔導娃作業。”
“有你還要我乾嘛?”
“彆,我還想多活幾年呢,彆人家一個就雞飛狗跳心律不齊腦梗心梗了,咱家這是倆。等以後,讓紅姐每科準備一個四到五人的輔導班子,從教材到習題,從幼兒園開始到高中,實在不行給送鐵一中去,讓他們也體會一下父親來時的路,哈哈哈哈~~~~”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車行不遠,便過了隧道。
道旁梧桐篩下的光斑,活像老茶碗底的冰裂紋,明明滅滅地撫著方向盤,李樂恍惚間感覺竟像在沏茶,左手轉半圈是注水,右手回半圈是搖香。
有賣蓮蓬的老漢蹲在路邊,竹筐裡碼著帶泥的嫩藕和微開的粉荷。
有心停車挑兩根,拿回去給曾老師文藝文藝,這老漢偏要塞把野薑花。
“昨夜裡九溪淌過來的,沾著虎跑泉的涼氣,您帶回去,插在瓶子裡,好看咧。”
無奈,隻好付了錢。臨了,李樂又要了幾張荷葉,說是回去做粉蒸肉,又被大小姐“譏笑”,出門不撿錢就算虧,摳兒相十足。
沿著山路,車前映著茶壟的波紋,一浪浪推著雲影走,倒像把整座峰山都收進了後視鏡。
忽見山腳竹寮飄起炊煙,想來是誰家炒茶起了鍋,青葉子在鐵鍋裡翻身的沙沙聲,隔著老遠都聽得真切。
蟬聲忽地收了翅,原是碾過一片梧桐蔭。樹影在擋風玻璃上淌成墨漬,像是淌著黃公望的富春山色。
李樂不由得想起當年,在王老爺子的小院兒裡,汪爺爺給自己說過的西湖美景八月的天,像是把紫砂壺,裝得下龍井的翠,容得了蟬鳴的沸,最後都在車輪溫吞的轉動裡,釀成半盞不涼不燙的茶湯。
終於到了酒店,連個正式的門都沒有,隻有一處矮牆的鑲嵌的籬笆,隔絕了路人的打探。
乾脆停車,跟著來迎接的酒店經理步行。
雖然沒來過,但作為乾舅舅魯達和北峪村以後經營業態的上模版,早已經通過曾老師和大小姐的描述和圖片視頻,有了直觀的感受。
而當身臨其境,終於明白曾老師說的,酒店的主題,道、雅、禪、閒。
雲徑緩行,青石板上苔痕斑駁如歲月拓印,仿佛聽見幾百年前古村的搗衣聲,自溪畔蕩來。
竹林篩下碎金般的光影,垂落的藤蔓輕叩白牆,如哪位隱士懸筆未落的墨跡。
院落皆低眉順眼地伏在草木林深處,簷角飛翹處垂掛的瓷鈴,風起時便與周邊寺廟斷續的梵鐘法罄遙相唱和,將山嵐揉成一句句心經。
幾縷溪水在院牆外汩汩絮語,裹挾著龍井茶田的清氣,把一股子煮茶論道的逸趣,洇染進每一扇榆木窗欞的紋路裡。
遮天蔽日的林蔭深處,數盞燈籠次第亮作橘光,暈漫過石臼裡新落的桂花,與那抹欲飛未飛的鎏金雲霞暗暗契合。
有僧袍拂過竹影,布履踩碎枯葉的脆響,倏然驚醒了沉睡在磚縫裡的舊時光。
“這些和尚.....”
“哦,這是協議的一項,旁邊幾座寺廟,可以和酒店共用道路。按照殷其雷老師的設計,這裡有店在寺中,寺在景中的感覺。”
“行吧行吧,也不知道是酒店沾了佛氣還是寺廟沾了商氣。”李樂咂咂嘴,來了句。
聽了介紹,知道三十八棟屋舍名號皆從佛經裡化來,慈雲渡、無垢、自在天等等。
走進一處須彌院,不設門禁,鑰匙圈上的竹節還沾著露水。
推門見石槽蓄滿山泉,浮著幾瓣玉蘭。
進屋,瞧見牆上掛著的一幅卷軸上“小隱隱陵藪,大隱隱朝市。伯夷竄首陽,老聃伏柱史。昔在太平時,亦有巢居子。今雖盛明世,能無中林士”,李樂琢磨琢磨,笑了笑。
大隱隱於市,千年文脈熬成青瓦粉牆,再借一溪雲、半嶺鐘,把浮世喧囂滌成抄經紙上未乾的墨香。
便問道,“這裡滴,一晚上,五千塊滴,不虧吧?”
喜歡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請大家收藏:()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