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拿起茶壺,給老太太倒了杯茶遞過去,“對,這在術語上就叫做信息流動的光速差與認知迭代速度,前者更易形成動態認知框架,後者則可能停留在靜態知識接收層麵。”
“簡而言之,就是眼界不是看多少風景,而是腦子裡能裝下多少種活法??。”
“再有,就是社會關係網絡,大城市是超鏈接式結構,而小城市是樹狀結構。”
“小叔,這,有什麼不一樣麼?”已經啃到第五塊西瓜的李春,停了停,緩口氣。
“舉個栗子!”李樂一抬手。
“現在年輕人不都咋呼著要創業,要乾事業麼?大城市,你可能在健身房認識個投資人,吃個飯認識某個程序員大神,喝咖啡時聽到彆人聊個新點子,七拐八拐就能湊出個創業團隊來,這種機會像野草一樣到處冒,你走在路上都可能被新想法砸中。”
“小城市裡,大家的關係網基本是親戚、同學、同事這幾個固定組合。想乾點新事情,要麼找二舅幫忙,要麼托老同學牽線。這種模式穩當可靠,但組合方式相對固定。”
李泉深有感觸道,“是啊,大城市生存靠規則,小城市生存靠關係。”
“所以嘍,你沒有關係,而孩子又在這種靠人情關係的環境中長大,怎麼辦?大概率還是奔大城市。”李樂手一攤,“再說,思維方式。”
“大城市孩子多數被訓練成,遇到困難,找資源,試錯,改進。這種能力能遷移到生活各個領域。而小城孩子更多是聽話模式,家長讓學啥就學啥,老師讓咋做就咋做。”
“小叔,現在不有互聯網麼,信息差不就能很快的被拉平了麼?”李春想了想,“我回麟州,那些朋友也能和你聊上一些新玩意兒,穿的,用的,玩兒的,包括眼界,都能趕上不是麼?”
李樂搖搖頭,“現在包括以後一段時間,互聯網看著把信息差拉平了,但真正值錢的,還是在大城市圈子裡打轉,這差距不是上個網就能追上的,得整個人脈網絡和認知體係重塑才行。”
“大城市的孩子,通過空間符號的日常浸潤,能更早建立與主流體係對接的思維通道,構建高階認知模型。這種無意識的能力培養形成認知降維優勢。我這麼說,你明白了麼?”
李春琢磨琢磨,“小叔,我們學過政治地理學,講過一個叫空間權力格局的,是不是可以用這個來理解?”
李樂用欣慰的眼神,看著李春,揉了揉她的腦袋,“一部分吧,但那部分,說起來,很殘酷。”
“哦。誒,不對,你擦手了麼?嬸子~~~~,你看看小叔。”李春扒拉著大小姐。
“你又欺負春兒!”
“嬸子,掐他!”
“哎呦,彆,彆,吼吼吼~~~~”
看著李樂被“收拾”,中廳裡,彌漫起叫做“幸災樂禍”的笑聲來。
好一會兒,笑聲停了,才聽到老太太說道,“在大城市的鋼鐵森林裡,孩子用霓虹丈量世界的廣度,而在家鄉的繁星原野上,孩子們們月光守望心靈的深度,沒有什麼高低,因為每個人規劃不同。”
“就像小李枋,以後就在滬海,趁著我還能動,跟在我身邊,教一教,學一學。寒暑假還是要回麟州的,人麼,知道來處,知道去處。”
“張奶奶,我這還有倆呢?”李樂湊過去,嘻嘻嘻道。
張稚秀瞅瞅倆娃,笑道,“行啊,不過,付清梅?”
“我臉大。”
“哈哈哈,儂個小句頭。”
。。。。。。
“還是江南好,咱們麟州就沒有這條件。”
前廳,李樂和李泉配合著,從水井裡拽出鎮著的西瓜。
“可麟州涼快啊。”李樂笑道,“各有各的好處。”
“不過,大泉哥,真決定了,讓娃在滬海了?”
“嗯,你大伯和你嫂子一直都有這個念想,而且,這是張奶奶的意思。反正,這一攤生意,都在這邊。”
“我還想說,讓娃去燕京,三個一起做個伴呢。”
“咋?二打一啊?”
“嘿嘿嘿。”
“一南一北,也沒什麼不好,終究都姓李。”
李樂笑了笑,“你想著這麼遠呢?”
“你覺得兩家老太太沒想?”
“誒,大泉哥,你說倆老太太私下有聯係麼?”
“沒吧,我覺得,更多的是心照不宣的默契。”
“哎,那還的說是咱爺爺,牛逼啊。”
“我估計,他也想不到。我覺得他更多的是,你們愛咋咋滴。”
喜歡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請大家收藏:()回檔:換個姿勢再來一次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