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樂還在倫敦,曾敏在畫室已經待了一天沒出門,老太太去了北戴河。
院子裡難得的安靜,隻餘下書桌上,李富貞敲擊鍵盤,滑動鼠標的聲音,以及身後地板上,兩個小小身影專注的窸窣。
紮著襪子,穿著碎花小裙子的李笙在和背心短褲的李笙,坐在一個“巨大”的、敞開的塑料收納箱前,擺弄著。
箱子裡是李建熙這個月又送來的一整套色彩斑斕、形狀各異的拚插積木,各種幾何體、齒輪、軸棒、甚至還有模擬管道和門窗的小部件,混雜在一起,像一座微型城市的廢墟。
大小姐關閉了一個頁麵,還在感慨這一會兒倆鬨騰的娃怎麼這麼安靜,忽然想起李樂說過的一句話,孩子靜悄悄,肯定在作妖。
忙轉身看看倆娃在乾啥。
沒有預料中的胡亂拋灑或啃咬,兩個娃並排坐在光斑裡,神情是超乎年齡的沉靜。
李笙肉乎乎的小手裡捏著一根紅色的長軸棒,另一隻手在積木堆裡不斷的扒拉著。
小眉頭微蹙,烏溜溜的大眼睛掠過五顏六色的組件,然後,一個藍色齒輪被拿在了手裡,緊接著,兩隻小手一對,藍色齒輪被套在了軸棒的一頭。
動作雖然帶著笨拙,卻又不像試探,更像是一種確認。
另一邊,李椽的麵前已經擺好了幾塊大底板,沒有李笙的急迫和莽撞,用一種近乎慢放的、穩定的動作,將一塊塊形狀複雜的拱形積木疊起來。
那拱形積木本身就有一定弧度,疊高極易傾倒。但李椽的小胖手仿佛自帶微調,每一次放置都恰到好處地抵消了前一塊的微小偏移。
一層,兩層,三層......小小的塔樓一直搭到了五層,在光影中穩固地拔高,沒有一絲搖晃。
大小姐這時開始皺眉。
兒童教育專業畢業的她,知道這不是這個年齡段孩子常見的搭高高的遊戲。
兒子選擇的拱形塊,本身重心就難控製,疊加時角度的契合要求極高。
可娃不僅疊起來了,而且每一層的接觸點似乎都經過了一種本能的受力分析,確保整體穩定。
可這需要的不是力氣,是一種對空間幾何的直覺和精密的微操作。
“笙兒,椽兒,給阿媽說說,在搭什麼呀?”大小姐放輕聲音,走過去蹲下。
李笙頭頂的“小丸子”一晃,小手指了指自己剛完成的一個結構,那根一頭各嵌著一個藍色齒輪的紅“軸”被扣在一個藍色三角楔後麵,而三角楔的前麵,也有一個黃色帶著兩個齒輪的“軸”橫扣著,再加上三角楔上,一個綠色方塊,形成了一根色彩分明車型的物體。
小丫頭的嘴裡含糊不清地嘟囔,“高高,冊,嗚嗚~~~”
似乎在她的小腦袋裡,這已經是某種交通工具的雛形骨架。
李椽聽到大小姐的聲音,停下手中的動作,抬起小臉,又看了看自己那座小小的、線條流暢的拱形塔,伸出小手指輕輕戳了戳最頂端的一塊,仿佛在確認它的穩固性。
目光又轉向收納箱裡,小手探進去,扒拉扒拉,找出了一塊小小的、圓形的紅色窗戶一樣的積木,轉手遞給了旁邊的李笙。
“啊~~~”
李笙正試圖把另一個方塊兒卡在藍色的三角楔上,可試了幾次角度都不太對,小嘴剛要撅起,眼瞅著就要使用蠻力,可看到弟弟遞來的窗戶,眼睛一亮,接過來,毫不猶豫地把它卡進了自己那個車車結構側麵一個剛好匹配的凹槽裡。
“窗!”
滿意地宣布,咯咯笑了兩聲。
大小姐這些愣了愣。
李椽敏銳地捕捉到了姐姐“結構”上的一個潛在需求,並提供了解決方案。
而李笙瞬間理解並完美接納了這個“零件”,整合進自己的構想。
這哪裡是兩個剛會返話,和大人溝通生理需求的兩個娃娃的互動,這分明是一種下意識的互動協作。
大小姐一撩頭發,輕輕揉了揉兩個小家夥的腦袋,試圖用一種輕鬆的語氣掩飾內心的波瀾。
“阿一古,可以啊,笙兒這車有模有樣,椽兒這塔.....嘖嘖嘖,比阿媽小時候搭的積木強多了,至少不會一碰就倒。”
說著,小心地用手指輕輕碰了碰李椽的塔尖,果然紋絲不動。
李椽抬眼看了看媽媽,小臉上沒什麼表情,仿佛這穩固是理所當然。
李笙則獻寶似的把自己的“車車”舉到大小姐麵前:“阿媽,窗!車,嗚嗚嗚~~~”
。。。。。。
“哈哈哈哈~~~還嗚嗚~~~”
歪在床頭的李樂,聽完大小姐給自己講述前些天自己不在家時,倆娃玩兒玩具的小事兒,笑了起來。
“誒,彆笑,我是說,你沒發現兩個孩子的不一樣?就像你剛說的,鬱蔥發現的那樣?”
“哪樣?”
“就空間、邏輯思維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