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麵補了兩千字)皇太後的鑾駕到了習禮亭旁,年近六旬,精神還很不錯,在身邊有個蒙著麵紗的年輕的少女攙扶下,來到布粥放糧的亭子旁,看到王貞兒,皇太後臉上淡淡的道:“瑜兒,去幫幫貞兒姑娘,給百姓們打粥放糧。”
瑜兒?
這蒙著麵紗的少女,是郎家老國公的嫡孫女,郎瑜?
少女走到王貞兒身邊,兩人年齡相近,一身裝扮卻相差甚遠。
郎瑜一身衣衫,識貨的人能看得出來,是雲錦布。
雲錦是禦用的貢品,分為織金、庫錦、庫緞、妝花,經常賞賜給勳貴與大臣。
妝花是雲錦中製造技術最複雜、最華麗的提花絲織品。其特點是用色豐富,圖案精美,可以在緞、綢、紗、羅等絲織物上用“挖花”技法織出彩色緯花圖案。
郎瑜今日穿的是庫緞中的暗花,比較內斂的,但是布料也看得出來,很珍貴,還帶了麵紗,遮住了的臉。
按理說,書香門第的女子比勳貴的少女要更守規矩,勳貴女子沒有文人的女子那麼遵從禮教,規矩也沒有這麼多,比較隨性。
可是今日正相反了,書香門第的王貞兒身穿最普通的布衣,素麵朝天,沒有妝容,在這裡幫煮粥發粥。
勳貴貴女郎瑜卻一身貢緞雲錦,頭上飾品精致華麗,臉上還蒙著麵紗,站在粥棚裡麵,感覺有些奇怪。
皇太後望向小胖子韓王,和煦的道:“小六子,你是越來越懂事了,籌集善款、建功德碑,還有這些粥棚,都是你安排的?辦的很好。”
小胖子韓王躬身道:“不敢當皇祖母的誇獎,都是府裡的人辦差用心,孫兒也沒出什麼力。”
皇太後望向小胖子身後,最後看向相貌不俗,儒雅飄逸的賈環,心中有了猜測,問道:“哪一位,是解元郎?”
賈環隻好站出來,給皇太後見禮。
皇太後笑著點點頭道:“不錯,是不錯。”
也不知道皇太後,她說什麼不錯。
“小六子,你也不用跟著我了,你和賈環,還有你的屬官們,一起去幫貞兒姑娘、瑜兒給百姓們布粥放糧吧。”
嗯?
燕王與楚王忍不住望向蜀王,娘家人是大雍第一大外戚豪門不是吹的,拉攏賈環,竟然驚動了皇太後。
小胖子韓王高興的走向王貞兒,賈環、章童、馬盛光等人跟在後麵。
皇太後親自去到功德碑前麵,在皇子、勳貴、大臣們也站在前麵,職務小的官員站在石碑的後麵,在幾萬人的見證下,皇太後輕輕拉開紅綢,遮擋的功德碑才露了出來。
百姓們歡呼大喊,“皇太後仁慈。”
這儀式是韓王府想出來的,已經提前告知皇上與皇太後了。
功德碑露出來,布粥放糧也就開始了。
十口大鍋前麵都排了長隊,開始給老百姓打粥,發糧食。
皇太後看著功德碑,上麵第一行是皇子、宗室王爺,第二行是國公,郎家的兩個在第二行,兩個名字在第三行。
皇太後很滿意的點點頭,石碑後麵站在忽然傳來小聲的話語。
“這怎麼有一個,才捐了兩文錢?”
燕王等人覺得這聲音有點熟悉,一時間也想不起來是誰。
馮唐捐兩文錢,赫然寫在石碑後麵最下麵一個。
這也太吝嗇,太狂妄了吧。
皇太後聽到議論聲,走到後麵,望了一眼,皺眉道:“馮唐?”
燕王在旁邊,忙告訴皇太後,這是豐台大營的神武將軍。
皇太後皺眉不悅的道:“怎麼如此無禮?”
這大雍善堂,皇上是以皇太後與皇後的名義辦的,你捐兩文錢,是幾個意思?
故意要與皇太後、皇後娘娘作對嗎?
燕王見楚王臉上發白,心裡太高興了,馮唐是投靠楚王的人,燕王是知道的。
燕王看到在臣子中的朱康,招手道:“朱康,這是怎麼回事?馮大人家境如此困難嗎?隻捐了兩文錢?”
朱康上前見禮,恭敬的道:“一開始,還沒打算做功德碑的,育嬰堂去找人募捐,馮大人的嫡子馮紫英,替馮大人捐了兩文錢,後來知道要建功德碑,刻名與碑上,讓百姓知道捐贈者的名字,馮家又追加捐了幾千兩銀子。”
這是說馮家原來沒想捐什麼銀子,知道有功德碑了,怕影響不好,才追加的。
站在人群中的馮紫英,漲紅了臉,此時忍不住了,憤怒的道:“朱總管,我已經追加捐了銀子,為何功德碑上,還刻我們捐兩文錢?”
朱康麵帶笑容的道:“捐銀做善事,是為老百姓做好事,為了讓老百姓銘記大家的善心,感謝大家的功勞,樹碑立傳,記功載德,這石碑才被稱為功德碑,皇上告誡我們殿下,大家捐獻的每一筆錢,不論多寡,都必須記錄下來,你們家捐的錢,自然也要刻上去了。”
馮紫英氣得說不出話來,朱康說的話,也是說得通的,皇上讓韓王府每一筆善款都要登記下來的,雖然明知道韓王府是故意整馮家,也真沒法反駁他。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勳貴與臣子的哄堂大笑,韓王府的這番操作,明顯是故意報複馮家的,報複馮家第一次募捐,隻捐了兩文錢。
燕王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一抹淡淡的笑容,揚聲道:“所言甚是,這每一筆的捐贈而來的錢財啊,無論其數量多寡,皆應詳細地登記造冊、記錄在案,萬不可有絲毫遺漏或是少記之情況發生呐!畢竟,這些善款皆是眾人的一片赤誠之心彙聚而成,我們必須要做到賬目清晰、公正透明,如此方能不辜負大家的善心義舉呀!”
勳貴與臣子們都不傻,韓王府明顯是要搞臭馮唐的名聲,沒人願意多管閒事,大多數人抱著看戲的心態,幸災樂禍的望向馮紫英。
尊卑有彆,馮紫英哪敢跟燕王頂撞,憋屈的退到人群的後麵,不敢再露頭。
馮家這臉,是丟定了。
小胖子韓王高興的在王貞兒旁邊幫忙,打粥,發餑餑給平民百姓,每個人還發三斤粗糧,忙的不亦樂乎。
郎瑜身旁有丫鬟的,賈環自然不會上前獻殷勤,郎瑜學著王貞兒的樣子,給平民裝粥,眼睛還不時偷偷打量賈環,俊雅不凡,帶著斯文靈秀的書卷氣,真不愧是今科解元郎。
人有些太樸實了,怎麼不上來幫忙?皇太後都給你機會了。
莫非,解元郎是害羞?
郎瑜心裡瞎猜著。
郎瑜帶有兩個丫鬟,丫鬟負責拿碗,郎瑜給她打粥,打滿了,丫頭就遞給前麵的平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