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著滿桌的美食,陳硯之卻如同嚼蠟一般,吃得沒滋沒味。
前途像是被一片陰雲籠罩,沉甸甸的,讓人喘不過氣來。
翰林院,可以說是文官競爭最激烈的地方。
前朝兩百多年曆史,兩千四百多人的庶吉士,四千五百的翰林文官,總共六七千人,隻出了一百四十位閣老,在翰林院能晉升閣老的,是百分之二的幾率。
翰林院的文官想脫穎而出,有幾個辦法。
一,參與修大書,這是厚實的學術資本,前朝參與永樂大典的一百四十七位翰林,其中九人晉升部院大臣,這也不容易。
二,跟隨皇上身邊,處理政務,能給皇上出謀劃策,這是最講天賦的,曆史上,僅有幾位智商高絕的奇才,能做到。
三,經筵講學,草擬詔書,這是要文學修養極高,能寫出合皇上心意的詔書,這也是很難。
四,派係站隊,拉攏眾多文官,去支持少主,成就文人的從龍之功。
陳硯之自己盤算過了,處理政務、實務、給朝廷辦差,為皇上出謀劃策,自己是比不過賈環的。
修書學問,翰林院公認最博學的是王乾。
據說,王乾與賈環還有半師之誼,朝廷如果有什麼大書要修,很可能是王乾來主持修編的,憑兩人的關係,賈環想進修編書組,白蹭點榮譽,應該不難的。
翰林院是最熬時間的,很多文人熬了二十年,品級都沒超過五品。
也有幾個人是例外的,張居正,二十三中進士,選庶吉士,十二年後入閣35歲),明代最年輕的閣臣。
楊廷和十九歲中進士,選庶吉士,十八年後入閣,37歲。
兩人都不是狀元郎,狀元郎對於成為閣老,並沒有必然的關係,皇上不會因為你是狀元郎,就高看你一眼,最後能不能入閣,還是要靠個人能力。)
陳硯之越想越氣,自己將來想要晉升,隻剩下抱緊燕王大腿這一個辦法了。
忽然,楚王問道:“陳修撰,你覺得這土豆菜肴,做得如何?味道可好?”
陳硯之愣了一下,自己可沒得罪過楚王啊?
皇上、閣老、大臣們看著,陳硯之隻能恭敬的回道:“菜肴做得好,味道很好。”
楚王道:“父皇,土豆的確是利國利民的好東西,如賈侍讀所言,可代糧又可代菜,兒臣建議朝廷下旨栽種,兒臣願意負責督辦此事。”
這是吃力不討好的事,楚王圖什麼?
在座的朝廷大臣,都有些驚訝。
康元帝來了興趣,問道:“哦,老四,你想如何種植這土豆呢?”
“兒臣想先以一省來試種,先種兩年,以後再推至全國。”
“你想在哪裡先試種?”
“父皇,直隸,直隸在京畿旁邊,便於監督管理,地方上也不敢糊弄。”
楚王站起來,道:“父皇,兒臣推薦我府裡的長史祁永堂出任直隸巡撫,負責督辦此事。”
祁永堂是楚王今年新的長史,是四品官職,巡撫可是二品大員,這是打了一手好算盤。
不過,推廣土豆是要得罪當地豪門大族的事,也不能隻讓官員頂著困難,辛苦辦差,不給一點好處。
康元帝還是有些疑惑,望向李青秋,李青秋指了指京城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