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時召開的廷議,本是要宣布聖駕回京,已經九月了,離京也有三個月了。
驍騎營的官兵,大鬨右翼軍總司務庫房,還打了總司務長孫飆。
突發事件,皇上派雁七負責來查詢。
雁七了解了爭端的前因後果,遂帶著賈環、韋興、柳湘蓮和被打的孫飆等人去大殿外等候。
…………
馮唐在大殿內,咆哮驍騎營太狂妄。
雁七進去後,當著皇上與群臣的麵,非常偏袒的講述了事情的經過。
在雁七的口中,驍騎營士兵成了受害者,總司務長孫飆刻意打壓,欺淩驍騎營,克扣士兵們本應得的食物。
其實,總司務長孫飆隻是說今日肉食不夠,明日再補給驍騎營,賈環哪裡肯聽他的解釋,帶著人衝上去就揍他。
等雁七說完,朝堂的文官們的反應,最為激烈。
原本安靜的朝堂,瞬間被喧鬨聲淹沒,文官們紛紛站出來,言辭激烈地指責和抨擊著馮唐和總司務長孫飆。
“這等不忠不義之人,豈能留在朝堂之上。”
“馮唐這是蓄意打壓文官從武。”
一時間,朝堂上充滿了對馮唐和長孫飆的責罵聲,被眾口一詞地譴責,成了眾矢之的。
…………
幾百年來,在朝堂上,從宋代開始就出現了文武之爭,文人與武將對權力範圍劃分的爭鬥,從來沒有停止過。
在宋朝和前朝明朝),國家建立的初期,武將勳貴們是占據更高地位的。武將馳騁疆場,抵禦外敵,為國家開疆拓土,立下了赫赫戰功。
隨著國家穩定,中期開始,是文官在治理國家方麵的作用日益明顯。
當文官集團掌握了治國的決策權,文官開始介入武將的勢力範圍,插手軍事指揮權,進而打壓武將。
文官們,存在一種微妙的默契,當朝堂之上發生文武之爭時,文官們會暫時放下彼此之間的派係不和,聯合起來,團結一致去打壓武將。
以確保文官集團能在朝廷文武之爭中,占據上風。
這是文人在朝堂的長遠利益。
馮唐被文官們噴傻了,沒想到這些文官抽什麼風,突然一致針對自己。
…………
宋明兩朝的文武之爭,本質是皇權主導下的製度性壓製,爭取各自最大的生存空間與地位。
根源可追溯到五代十國武夫政治的曆史創傷,在科舉製度的成熟之後,儒家文治形成係統性的權利傾軋。
文官壓製武將,某種程度上,也是得到了皇權的默許。
皇權掌控者認為,文官的危害,相對武將的威脅,要輕一些。
唐朝的安史之亂,宋初的杯酒釋兵權,武將一旦作亂,是直接危及江山社稷的。
宋朝開始,掌管兵籍的樞密院,全部由文官任職,明朝的內閣大學士必須是文臣,形成了以文馭武的默契。
宋太祖時期,剛剛立國,武將石守信、王審琦也曾經進入樞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