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來考察的農業研究院的官員說真臘是是天選的農業之國,隻是他們的種植技術白瞎了這麼好的地域。”
“兩年七熟?天選農業之國?”
崇禎愣了一下後輕聲重複了一句,眼中滿是笑意,這不正是大明最需要的?
順著官道前行,隨處可見的是大明的將士、官員、工匠和本土的百姓們。
官員們帶著胥吏、百姓們在丈量耕地,將一塊塊的界碑插入田間地頭,言語之間是大明話與真臘話夾雜著,百姓們沒有因為征召他們而生氣,反倒臉上滿是喜悅之色。
因為他們知道等到清丈完成之後,最遲明年這些丈量出來的耕地將有他們一份。
雖然要購買而且還是要從皇家銀行貸款購買、有利息,但他們依舊開心,畝交四升的稅對比之前的三五成、甚至六七成簡直可以忽略不計了。
能吃飽肚子還有結餘,這就已經是他們終生都不敢想的事情,現在竟然實現了。
除此之外,他們不用在擔心朝不保夕、隨時都可能被打死,大明講的有法可依、必依。
能吃飽和生命有保障,大明滅了他們的國家又能怎麼著,大明又沒有胡亂屠殺和燒殺劫掠、橫征暴斂,與之前的王國相比,大明才是真正的將他們當成了人。
所以,他們不僅不憤怒反倒是有些感謝了。
除了田中忙碌的百姓們,工匠們則是在指揮著百姓們搬運各種建房物料。
一座座半成品的三合院矗立著,一個個新農村緩緩在這片土地上崛起,白牆灰瓦、青磚鋪地、石牌樓坊……周邊溝渠環繞。
乍一看還以為來到了大明江南的某個小鎮。
將士們則是一個小旗一個小旗的巡邏著,身披輕甲、腰挎輕刀、昂首闊步、步伐整齊,儘顯天朝上國大明精銳的風範。
路上隨處可見的馬車、牛車、驢車還有百姓拉著的車子,運送著一車車的物料。
城中已經有了不少的大明的商人開辦的商鋪,客商百姓往來、行人絡繹不絕,幌子飄動、夥計攬客,極為的熱鬨。
若非是行人的麵孔與大明百姓的麵孔有很大的區彆,崇禎差點都以為這是大明的城池了。
一路走來,一片繁忙,幾乎已經看不見戰後的荒敗景象。
這一切的景象都是調撥的官員和胥吏進入中南半島各地之後,迅速的開展清丈耕地、還地於民的政策之後變化。
政策一出原本還有些抵觸的百姓在得知可以擁有自己的耕地後基本都放下了戒心。
加上建設新農村需要大量工人,給工錢和管飯,這讓本地百姓們看到了希望,紛紛投入其中。
充分證明了耕地對於百姓的重要性,以及團結百姓的重要性。
夕陽西下,千裡平原宛如一幅畫卷,美不勝收,但走著走著,崇禎忽然停住了腳步,朝著一個方向看了幾息,眼中滿是古怪和疑惑之聲。
(www.101novel.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