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陛下,身份證如果丟失了或者因為失火、大水等等問題損壞了怎麼辦?”
“身份證第一次辦理由朝廷出銀子辦理,人手一張,且每人擁有一次免費補辦的機會,補辦過後再次丟失就要自己花銀子辦理了,成本價格就行。”
崇禎回答完後,思索了幾息:“朕的初步想法是身份證采用寬十六點八厘米、長二十二厘米,如果按照這個尺寸和剛剛估算的價格,一張身份證所用紙張價格是二十五文,
再算上油墨、印刷、備案等等,成品一張三十文左右,不算高。
至於為什麼是這個尺寸,等會兒朕會給諸位解答。
另外,身份證一旦丟失,必須立刻到所在縣城縣衙登記掛失,同時申請一張新的身份證,新的身份證和丟失的哪一張身份證除了簽發日期不同外,其餘一模一樣。”
“陛下,身份證的目的或者說使用的範圍有哪些?應該不止是精準統計人口這麼簡單吧!”
“問的好!”
崇禎點了點頭:“身份證是唯一的紙質證明個人身份的文書,沒有身份證那就是黑戶無法享受任何朝廷給予的免費待遇,諸如上學、分配耕地、賑災領取糧食等等,
除此外,諸如從皇家銀行貸款、辦理各種如路引和店曆等各種文書、務工等等,可以說以後沒有身份證,整個大明都將寸步難行。
朕以務工舉個例子吧,所有人去工坊、商隊乾活,工坊等都必須登記工人的身份證號,一是方便我們掌握百姓們從業的真實情況,
其次則是能看到百姓們的收入和推測工坊的真實產出,防止偷稅漏稅等等;有真實的身份證號存在,工坊的主人想造假都不可能,因為那是一整套的信息。
名字可以編、出生日期可以編,但身份證號怎麼編?
再說說貸款的事兒,同村有沒有同名的?有沒有中途改名字和虛報信息的?這種事情你們很清楚縣一級都能操作且不是什麼難事兒。
擔保人死了、名字改了,基本算是死無對證,但是身份證號沒法改,那是自辦理開始就是唯一的存在。
朕舉這麼兩個例子,你們能明白了嗎?”
眾人先是思索了幾息,而後連連點頭,眼中閃爍著興奮的光芒。
能走到他們這個地步,那都是從基層曆練上來的,下麵方方麵麵的各種問題他們簡直不要太清楚。
戶籍、稅收、科舉、商業活動、宗教、司法、婚姻等等都需要用到戶貼來證明身份,但是這玩意太好仿製且修改信息了,在他們的任上多少都碰上幾回。
唐代敦煌文書《開元戶部格》記錄,沙州農戶李阿吳因黃冊登記錯誤,被強征雙倍賦稅,申訴無門而家破。
武周時期,大量農戶逃亡,官府為湊足稅賦,強抓相貌相似者頂替,引發民變,而且戶籍更新緩慢(如明代黃冊十年一造),胥吏常借此勒索或轉嫁稅負。
洪武年間,各地官員因戶籍冊需加蓋騎縫印,預蓋空白文書以備修改,朱元璋卻以欺君罪名處死數百人,其中多含冤者。
如果有身份證存在,加上一係列的嚴刑酷法在,這些冤案錯案假案等等會極大的降低。
戶籍信息在府一級衙門,大明加上中南半島近兩千縣看不過來,但兩百個府總能看過來吧,再狠一些直接放到布政司一級那就更好辦了。
但這些與另一項作用相比,那簡直就是小巫見大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