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一步是文化與宗教手段。”
“草原諸部都基本是信奉佛教的,尤其是藏傳佛教的格魯派黃教),此派係教義提倡和平,可以削弱其軍事擴張的欲望。
其次,鼓勵他們修建寺廟、供奉喇嘛,將大量社會財富和人口從軍事領域轉移到宗教領域。
我們以佛教為扭來來控製和削弱牧民的複仇欲望,並不代表我們就放任黃教的肆意妄為,他們的每一步都必須經過僧錄司的審核。
如果出現像烏斯藏的那種罪行,直接處死。”
說到這裡,朱童蒙神色嚴肅:“宗教是一種非常好的長遠滲透手段,但我又擔心最後會演變成草原諸部的那種宗教能乾涉政治。
一旦教派乾涉政治,這是極其可怕的現象,信徒們會跟瘋子一樣跟隨宗教首領,輕則大批信徒死亡,重則分裂。
短期內我們監視倒也沒事兒,十年二十年之後呢?”
眾人臉上也滿是思索和糾結之色。
朱童蒙的這個想法很不錯的,擔憂也不無道理。
不可否認,子佛教傳入華夏後起到了很大的作用,諸如因果報應、輪回轉世、積善行德以求福報等教義對緩和社會矛盾、減少反抗情緒極有好處。
在戰亂頻繁、生活艱苦時刻,為百姓提供了巨大的精神慰藉和心理支持,成為亂世中的穩定器。
寺院開辦的悲田養病坊,賑濟災民,提供醫療,承擔了一定的社會責任。
好處是有的,但壞處也隨之而來,宗教勢力膨脹,開始乾預政治、經濟、文化,於是出現了三武一宗滅佛。
所以,這還是怎麼取舍的問題。
“最後一個方法,每年從衛拉特四部選取千名左右的十到十二歲的少年送到嘉峪關那邊,分散到陝西、山西、江南等地,
讓他們在那邊生活,看一看大明內地百姓的生活,感受一下大明內地的繁華,百姓的安居樂業等等,同時讓他們接受大明的教育,灌輸忠君愛國等等思想。
以三到五年為一個期限,等考核達標了按照他們的意願送回經商、胥吏等等都是可以的。
有道是:百聞不如一見,百見不如一乾。”
朱童蒙說完後,看了看眾人的神色,聲音也壓低了幾分:“按照一年一千個算,三到五年為一個周期,那在大明腹地就是三千到五千人左右,也就是三五千個家庭。
草原諸部也是有大明腹地宗族的概念,因為一家生活在一個帳篷內,所以一個帳幕就是一個家庭,稱之為阿寅勒,一般為五到八人。
若乾個有共同祖先的‘阿寅勒’組成的叫做愛馬克,這就是宗族了,幾十到幾百人左右。
一個地區內的血緣結合的愛馬克可能有數十個,組成了鄂托克,類似一個鄉鎮的多個宗族,這是最基本的經濟、行政和軍事單位,人數在幾千到幾萬之間。
數個鄂托克組成了兀魯思,如準格爾、土爾扈特等部就是兀魯思,人數一般在幾萬到幾十萬之間。
按照推算,現在衛拉特四部的未成年男子大概是十六萬人,除以五千,大概是三十二選一,
我們在選取孩子的時候以愛馬克為單位,一個愛馬克選擇一到兩人,如此就能覆蓋衛拉特四部的所有愛馬克。
這些人說是去學習的,其實就是人質。
敢搞事情,這些人就死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