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大旱的程度不會日益嚴重?
你知道國庫裡還有多少糧食可供賑災的?
會不會出現蝗災、地震等其他的災難?
上麵的五個問題無論是哪一個出現了問題,那麼大概率就會是餓殍遍野,遍地哀嚎。
更何況大旱之後必有大澇,大澇之後必有大疫,也就是說現如今的大旱即便能平穩的渡過去,那麼還有水災、瘟疫兩重災難在等著他們。
水災能往高處躲一躲,可房子大概率會衝毀掉,建房要不要銀子?朝廷即便是會有一些補償,但也不可能全部承擔,自己依舊要承擔大部分。
這就是雪上加霜。
水火無情,還能有逃避的空間,可瘟疫呢?
這玩意對所有人都是平等的,不會因為你是皇親國戚、天子貴胄、貧窮百姓就不感染你。
一旦感染死亡風險低則兩成,高則五六成。
會不會從大明境內傳到新疆不好說,但地廣人稀之下,感染的幾率小很多。
拋開水災、瘟疫這些未來可能出現的災難外,最現實的就是大旱,新疆那邊目前沒有受到影響。
朝廷想要百姓開荒,那總得先提供糧食,總不能餓著肚子乾活吧,如此算下來至少在未來的一年內,他們都不會餓著肚子的。
如此就行了。
這就是百姓們自己的一套邏輯。
明詔上規定的布政司的各個衙門都擠滿了百姓,從社學抽調的學生、講師們以及衙門的六房胥吏們將筆杆子掄的快冒煙了。
從百姓聚集到登記結束,僅僅隻用了一個時辰的時間,更遠處還有大量百姓彙聚而來。
看著一條條從縣衙門口延伸到了更遠處的長龍,官員們即是開心又是擔心。
開心的不費吹灰之力就完成了任務,雖然朝廷沒有定標準,但這就是政績,擔心的是聚集的百姓太多了,可名額已經沒有了。
“名額已經夠了,都不用再排隊了!”
“朝廷根據各個縣的耕地麵積、人口數量等等給予一定的名額,少則五百,多則兩三千,我們縣的名額是八百人。”
“目前已經登記了一千五百人,初步的名單我們馬上會張貼在衙門外和菜市口的告示欄中,排在前麵也不一定就一定會路上,後麵的也不一定錄不上,具體名單三天後公布。
整個過程都在錦衣衛的監督之下,絕對沒有弄虛作假的可能。”
“如果前八百人都符合遷移標準,那麼從八百零一之後的都將自動落榜!”
“諸位父老鄉親可以來監督,也歡迎大家夥兒來舉報!”
“機會都是給有準備的人,第一次遷移中南半島你們沒趕上,第二次遷移烏斯藏你們也沒有趕上,這一次遷移到新疆你們依舊沒有趕上,諸位就要想想為什麼了。”
“最後,本官多說一句,不要鬨事兒,後果很嚴重!”
“行了,都散了吧!”
官員說完後便進了縣衙,而胥吏們則是在錦衣衛的監督下將筆墨未乾的紙張貼在了告示欄上,然後又迅速的抄錄著,準備留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