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技術軍事優勢,歐洲在十五世紀初期造船技術突飛猛進,如卡拉維爾帆船就是在這一時期的出現的,
然後他們又結合了從阿拉伯傳入的羅盤、星盤,以及精確的海圖製作技術,具備了遠洋航行能力。
與此同時,青銅炮、鐵炮技術成熟了,對諸國的軍事形成了碾壓。
航海技術和大威力火器是他們殖民海外的最有力的保障和信心。
總結起來:追求利潤是核心動力、技術軍事優勢是地利、國家競爭與宗教熱情是人和、疾病與土著社會脆弱性是天時。”
崇禎連連點頭,天時地利人和不錯,隻不過是歐洲諸國的。
相對其他國家就是災難。
尤其是疾病的傳播,導致大量人口的死亡,給了諸國的便利。
其實崇禎有時候也在想,如果說鄭和下西洋沒有被叫停,那麼大明是不是會提前百年與歐洲諸國碰撞?
會不會也如西班牙等國一樣在海外掠奪大量的財富?
前者的答案是肯定的,後者是一定會獲得大量財富,但模式不同。
鄭和下西洋最後一次是宣德八年,公元一四三三年,達·伽馬於一四九八年抵達印度,如果沒有被叫停,那麼大明在印度洋至少超過八十年的經營曆史。
八十年時間的經營下港口網絡、貿易體係和影響力是根深蒂固的。
如果按照時間和西班牙等國前進的路線看,兩者最終可能在印度古裡、錫蘭(斯裡蘭卡)、甚至是在馬六甲海峽撞上。
這些地方是東西方貿易的命脈,誰控製了這裡,誰就控製了世界財富。
為了財富,西班牙等肯定會挑撥當地勢力反對明朝,或者襲擊落單的中國商船,會不會形成大規模的戰爭,就得看朝廷的態度。
哪怕是土木堡之變後大明的國力急轉直下,這個時候的海軍力量可沒有多大損失,打遠道而來的西班牙等國問題不大。
其次是獲得財富的問題,鄭和下西洋的本質是‘厚往薄來’的政治宣慰和經濟活動,通過慷慨的賞賜獲取萬國來朝的政治聲譽。
如果持續下去,大明會成為印度洋貿易規則的製定者和仲裁者,通過向各國商人發放貿易許可、重稅、航道保護費、過路費、貿易抽成等等獲取財富。
與歐洲諸國的直接掠奪、建立殖民地的壟斷剝削相比,大明的方式是更加高級的可持續獲取方式。
最終的結果是不好說的,或許巨額貿易利潤將極大充實國庫,提升軍事實力,土木堡之變不一定會發生。
即便是發生了,那充實的國庫也會避免了大明中後期的財政危機,延長大明的滅亡的時間;
或許與海外的交流中,獲得火繩槍、造船術、天文知識,提升國力;
也或許沿海士紳、商人、宦官的海貿集團與傳統的陸地農業集團之間的矛盾會空前激化,加劇朝政的動蕩,讓北部敵人有可趁之機。
又或許與西班牙等國直接撞上,北方邊防和南方海洋兩條戰線作戰,壓力巨大,導致大明崩潰。
但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大量白銀的流入導致嚴重的通貨膨脹,社會矛盾加劇。
改製稅收從實物調整成銀物八二分、創建皇家銀行發行大明彙票、發展手工業增加出口、廢除路引讓百姓流動範圍增加、三大運河、禁止商人攜帶大量白銀入境等等。
目的就是控製白銀的總量、豐富貨物、穩定整體的流通速度,防止或者說減緩通貨膨脹。
之前錯過的大航海時代,如今隨著鄭芝龍南海艦隊覆滅了他們本土艦隊後已經連本帶利的拿回來了。
“畢尚書,你總結很好,那麼問題來了,西班牙是正德六年占領了馬六甲海峽的,然後持續向東推進,重點開發呂宋,
呂宋離著大明這麼近,大明物資豐富,他們為什麼沒能殖民我們?”
“這個……西班牙等國商人說很多人說因為他們發現貿易的利潤遠高於征服大明的利益,絲綢、瓷器、茶葉等等在歐洲、美洲、非洲等賣出天價。
但我覺得這都是扯淡的,正德十六年、嘉靖元年的屯門之戰、西草灣之戰以及前年的安南九大勢力進攻大明的戰爭,就足以說明他們不是不想占領我們,而是根本就打不過。
貿易利潤高於征服利潤的都是他們打不過我們用來安撫國內勢力和民眾以及讓我們放鬆的借口而已。”
說到這裡,畢自嚴突然停了下來,眼中閃過了一絲絲的明悟之色。
他明白了袁可立問這麼多問題背後的深層次意義,也明白了袁可立所說的第三手準備是什麼了。
西班牙等國打不過大明,因素有很多。
但他們為什麼能殖民或者說控製著同樣人口眾多的印度半島南部呢?
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大明也有諸多戰船,也有諸多火器,例如本土的將軍炮、三眼銃、火龍出水、神火飛鴉、煙磚、火磚等,以及引進仿製的佛朗機炮、火繩槍等等。
雖然在技術水平上不如西班牙等國,但技術水平在東亞依然是最強的。
皇帝自登基之後為什麼要成立諸多研究院?就想想培養更多的各式各樣的人才。
事實正是如此,無論是農業還是工業,又或者是火器等等技術都得到了極大的發展。
尤其是火器的發展,更是超出了整個大明一朝前兩百來年發展之和。
若是沒有種類繁多、威力巨大的火器,大明想鎮壓建奴、踏平草原諸部、奴役扶桑那都至少還需要十餘年的時間,耗費和死亡遠超現在。
更不要說將安南等九大勢力的聯軍給乾掉,將中南半島給收入大明的疆域,那都是妄想。
平複了內息的思緒後,畢自嚴看向袁可立:“袁閣老,您是想趁著歐洲的內亂將歐洲諸國的人才給吸引到大明來?
“對,人才是技術進步的絕對基礎之一,哪怕是擁有大量的財富,沒有人才,那就是巧婦難為無米之炊。”
袁可立點了點頭:“你們或許在想大明境內沒有人才嗎?為什麼非得從海外諸國吸納?
本閣給諸位講幾個真實的案例,你們聽完以後就明白了!”